2020广东**文理人数(2020年广东**文理人数)

前沿拓展: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增长35%。

10年间,广东人口密度增量达到100人/平方公里以上。另外三个同样达到该水平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浙江。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896万人。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十年新增跨省流入人口达812.43万人,跨省流入总人口接近30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开启人口“收割机”模式的广东,实际上也有潜在问题。人口增速增量均位列第一背后,各经济区域人口流动两级分化明显、一线城市人口负荷过重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非珠人口流失严重,两极分化明显

统计年鉴显示,2010-2020年期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2183.06万。不仅连续14年稳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地位,亦是人口增量第一大省。

截至2020年底,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26亿人。这一数据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近2倍,以及韩国总人口的近2.5倍。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流动人口将近52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半数,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和外省流入人口分别为2244万人、2962万人。也就是说,广东每5个人中至少有1人来自外省。

不可否认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人口总量迅猛增长,流动人口较10年前增长了51.71%。但是各区域间的两极分化也进一步加强。

与其说广东是人口“收割机”,不如说珠三角才发挥了人口虹吸作用。相比2010年,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的主要为珠三角地区,从5622.95万人涨至7823.54万人,增幅39.14%。其人口比重也从53.85%提升至61.97%。

粤东和粤北地区常住人口不增反降,东翼常住人口从1682.47万人下滑至1631.84万人,跌幅3.01%;北部山区从1609.97万人下滑至1591.96万人,跌幅1.12%。

粤西地区城市虽然有所增长,但是整体比重也在下滑,常住人口占比下滑2.12个百分点至12.49%,也是四个片区中占比最小的。

人口净流入进一步反映各地经济竞争力。实际上,2020年21个地市中,仅8个城市实现人口净流入正增长,均为珠三角城市。

但珠三角选手也有“拖后腿”的。即使处于珠三角区域,肇庆也未能幸免人口净流出,2020年净流出人口达到43.72万元。

非珠地区,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为茂名、湛江和梅州,分别为205.3万人、161.51万人和156.86万人。

21个城市里,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实现正增长的仅7个,分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均属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人口“天花板”渐显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语,一度成为深圳“出圈”的元素之一。

10年以来,深圳增长人口达714万,占全省三分之一,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

大量人口流入之下,一线城市的承载力也逐渐趋于饱和,人口“天花板”渐显。在最新的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中,深圳也以超过7000人/平方公里位列内地城市第一,人均土地面积低于143平方米。

这一数据甚至超过**。按照**2022年中人口数据729.16万人及陆地面积计算,其人口密度为6590人/平方公里,低于深圳市域人口密度。

庞大的人口输入增进了当地经济,却也带来公共资源分配难、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以教育方面为例,因教育缺口巨大产生的“上学难”正是深圳的隐忧之一。从1979年到2019年,深圳在校小学生人数已从4.7万增加到了106.9万,但当地小学仅由226间增至340间,教学资源增速远远跟不上生源。

而在中学方面,多年来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一直在50%左右的低位徘徊。另外三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大约为86%,上海和广州均超过60%。

随着资源矛盾凸显,深圳开始有意控制落户数量,如提高学历要求。2021年5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高了对学历型人才落户的底线,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

高企的生活成本、受**影响更明显等因素“劝退”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广深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炙手可热,常住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深圳、广州新增常住人口仅4.78万人、7.03万人。而在五年前,2016年两地新增分别为87.3万人、54.24万人。人口新增量已大不如从前。

根据第七次普查,2020年广州行政中心越秀区常住人口甚至呈下滑趋势,相比2010年减少11.87万人,降幅11.86%。

《广东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规划表示,2035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上限规模为8440万人。截至2020年,大湾区九市常住人口已达7823.54万人,这一增速已远超**的初定目标。

《2022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进一步指出,深圳和广州过去10年人口增长的量已经远远大于未来15年所剩余的量。

澳门想找新出路

近十年来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基本实现人口增长,那么**、澳门又表现如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澳门人口分别为747.42万人和68.32万人,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别增长5.31%、23.7%。

虽然增速可观,但澳门不足70万人口的数量放在内地也仅三线县城的规模。加上当地经济严重依赖**业,第三是旅游业,产业发展上不需要大量人口。

这一情况正在扭转。一方面,**以来旅游业遭遇了冲击;另一方面,**法修订、“洗米华”被捕等**大幅冲击**业。因此,澳门向来严格的户口政策也出现松动,试图通过澳门身份的放开为当地经济寻找新的起点。

2021年11月,澳门颁布《人才引进制度》,提出三项**计划,以引进四个新产业的高端人才: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和文化体育。产业多元化已经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居民北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七普数据显示,居住在内地的**居民有37.14万人、澳门居民5.57万人。上述人员中有41.85万人居住在广东,为全国最多。就业、定居与就学是港澳人士常居内地的首三个选项。

拓展知识:

前沿拓展:


记者 | 张熹珑

编辑 |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10-2020年,我国主要城市群人口集聚度加大,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人口增长35%。

10年间,广东人口密度增量达到100人/平方公里以上。另外三个同样达到该水平的地区分别是上海、北京和浙江。

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3.7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896万人。其中,第一经济大省广东十年新增跨省流入人口达812.43万人,跨省流入总人口接近3000万人,位居全国第一。

开启人口“收割机”模式的广东,实际上也有潜在问题。人口增速增量均位列第一背后,各经济区域人口流动两级分化明显、一线城市人口负荷过重等,都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非珠人口流失严重,两极分化明显

统计年鉴显示,2010-2020年期间,广东常住人口新增2183.06万。不仅连续14年稳居全国人口第一大省地位,亦是人口增量第一大省。

截至2020年底,广东常住人口超过1.26亿人。这一数据相当于英国总人口的近2倍,以及韩国总人口的近2.5倍。

最新数据显示,广东流动人口将近5207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近半数,其中省内流动人口和外省流入人口分别为2244万人、2962万人。也就是说,广东每5个人中至少有1人来自外省。

不可否认的是,从上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到近几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广东人口总量迅猛增长,流动人口较10年前增长了51.71%。但是各区域间的两极分化也进一步加强。

与其说广东是人口“收割机”,不如说珠三角才发挥了人口虹吸作用。相比2010年,2020年实现常住人口正增长的主要为珠三角地区,从5622.95万人涨至7823.54万人,增幅39.14%。其人口比重也从53.85%提升至61.97%。

粤东和粤北地区常住人口不增反降,东翼常住人口从1682.47万人下滑至1631.84万人,跌幅3.01%;北部山区从1609.97万人下滑至1591.96万人,跌幅1.12%。

粤西地区城市虽然有所增长,但是整体比重也在下滑,常住人口占比下滑2.12个百分点至12.49%,也是四个片区中占比最小的。

人口净流入进一步反映各地经济竞争力。实际上,2020年21个地市中,仅8个城市实现人口净流入正增长,均为珠三角城市。

但珠三角选手也有“拖后腿”的。即使处于珠三角区域,肇庆也未能幸免人口净流出,2020年净流出人口达到43.72万元。

非珠地区,人口净流出最严重的三个城市为茂名、湛江和梅州,分别为205.3万人、161.51万人和156.86万人。

21个城市里,常住人口占全省比重实现正增长的仅7个,分别是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均属珠三角地区。

珠三角人口“天花板”渐显

“来了就是深圳人”的宣传语,一度成为深圳“出圈”的元素之一。

10年以来,深圳增长人口达714万,占全省三分之一,2020年深圳常住人口达到1756万。

大量人口流入之下,一线城市的承载力也逐渐趋于饱和,人口“天花板”渐显。在最新的城市人口密度排行榜中,深圳也以超过7000人/平方公里位列内地城市第一,人均土地面积低于143平方米。

这一数据甚至超过**。按照**2022年中人口数据729.16万人及陆地面积计算,其人口密度为6590人/平方公里,低于深圳市域人口密度。

庞大的人口输入增进了当地经济,却也带来公共资源分配难、生活成本提高等问题。以教育方面为例,因教育缺口巨大产生的“上学难”正是深圳的隐忧之一。从1979年到2019年,深圳在校小学生人数已从4.7万增加到了106.9万,但当地小学仅由226间增至340间,教学资源增速远远跟不上生源。

而在中学方面,多年来深圳公办普通高中录取率一直在50%左右的低位徘徊。另外三个一线城市中,北京大约为86%,上海和广州均超过60%。

随着资源矛盾凸显,深圳开始有意控制落户数量,如提高学历要求。2021年5月,深圳发布《深圳市户籍迁入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其中提高了对学历型人才落户的底线,将核准类学历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全日制本科,技术型人才底线要求调整为“中级职称+全日制大专”,技能型人才的底线要求调整为**。

高企的生活成本、受**影响更明显等因素“劝退”了部分外来务工人员,广深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炙手可热,常住人口增速明显放缓。2021年深圳、广州新增常住人口仅4.78万人、7.03万人。而在五年前,2016年两地新增分别为87.3万人、54.24万人。人口新增量已大不如从前。

根据第七次普查,2020年广州行政中心越秀区常住人口甚至呈下滑趋势,相比2010年减少11.87万人,降幅11.86%。

《广东国土空间规划(2020-2035年)》规划表示,2035年珠三角地区常住人口上限规模为8440万人。截至2020年,大湾区九市常住人口已达7823.54万人,这一增速已远超**的初定目标。

《2022粤港澳大湾区投资**》进一步指出,深圳和广州过去10年人口增长的量已经远远大于未来15年所剩余的量。

澳门想找新出路

近十年来大湾区的珠三角九市基本实现人口增长,那么**、澳门又表现如何?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澳门人口分别为747.42万人和68.32万人,对比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分别增长5.31%、23.7%。

虽然增速可观,但澳门不足70万人口的数量放在内地也仅三线县城的规模。加上当地经济严重依赖**业,第三是旅游业,产业发展上不需要大量人口。

这一情况正在扭转。一方面,**以来旅游业遭遇了冲击;另一方面,**法修订、“洗米华”被捕等**大幅冲击**业。因此,澳门向来严格的户口政策也出现松动,试图通过澳门身份的放开为当地经济寻找新的起点。

2021年11月,澳门颁布《人才引进制度》,提出三项**计划,以引进四个新产业的高端人才:大健康、现代金融、高新科技和文化体育。产业多元化已经势在必行。

值得一提的是,港澳居民北上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七普数据显示,居住在内地的**居民有37.14万人、澳门居民5.57万人。上述人员中有41.85万人居住在广东,为全国最多。就业、定居与就学是港澳人士常居内地的首三个选项。

拓展知识: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8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