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夸赞提升学历的人(如何夸赞别人学历高)

怎么夸赞提升学历的人(如何夸赞别人学历高)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文字||张学贤、郭明文▲郭明文班长夫妻当年风采【编者按】咱二团是出人才的地方,确实名不虚传。从成立到撤销风雨53年,从小小团队走出来的曾经的军委委员、上将就不止一个。比如王克上将,原所在的新四军4师12旅81团撤销后,就分流到我团(12旅79团)从事文化教员、连队副指导员、营参谋长等职。再看看21军曾经的老首长老前辈,很多都有在我186团战斗生活的经历。从我团出来的团以上干部,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今天要夸的,却是我团的普通一兵,他叫郭明文,怀揣一张高中毕业证当的兵,在我团八十年代初大兴政工研究之风时自学成才

怎么夸赞提升学历的人(如何夸赞别人学历高)

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文字||张学贤、郭明文

▲郭明文班长夫妻当年风采

【编者按】咱二团是出人才的地方,确实名不虚传。从成立到撤销风雨53年,从小小团队走出来的曾经的军委委员、上将就不止一个。比如王克上将,原所在的新四军4师12旅81团撤销后,就分流到我团(12旅79团)从事文化教员、连队副指导员、营参谋长等职。再看看21军曾经的老**老前辈,很多都有在我186团战斗生活的经历。从我团出来的团以上干部,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今天要夸的,却是我团的普通一兵,他叫郭明文,怀揣一张高中毕业证当的兵,在我团八十年代初大兴政工研究之风时自学成才且技艺精湛,凭借两把过硬的刷子在宣传工作上屡创佳绩,为人称道。曾被团里业内人士称了“牛人”,这位“牛人”到底多牛?大家请看:

牛人老郭

八十年代的咱二团,郭明文是挺出名的。反正我刚到部队那会,他就是团里的**报道员,常年住在团部机关里,因为人家有两把刷子,感觉特牛。

一是营部**连队文书,都是他门前的常客,也是他理所当然的徒弟,团里政治处举办**报道员培训班,他就是不可或缺的教员老师。

二是订阅到连队班排的《**军队报》《宁夏日报》等,经常能看到他反映我团的**大作。说他比营长连长牛可能有点过,但比副连长或排长牛,那是绝对的。倒不是工资待遇,而是那强大的人气或者说是影响力。

三是老郭有才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走进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桌子上到处都是堆放着写好的或者正在写的稿件,床上到处堆放着他新买来的或者正在读的书籍。小编综合来说是进了他宿舍的门,很难找到个下脚的地方。

那时,因为团里没有提干指标,老郭服役五年后只能屈尊为志愿兵,好在那时干部的服装和志愿兵的服装没有任何区别,团长的服装与排长服装也没有任何区别,由此可想而知,除知情人知道底细外,凭借老郭微微发福的身体、气宇轩昂的气质、再加上他经常喜欢早上背**着手在办公楼前边听收音机边散步,更关键的是有时还不期和王政委相遇后相随着散步,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是俺团里的副政委呢。

团里惯着他,就是因为老郭那两把刷子。那时团政治处因政治工作业绩突出,被**表彰为“面向基层勇于创新政治处”荣誉称号,这在当时的全军,也是独一家。那时政工研究风气正浓,老郭虽然作为战士报道员,其实一直当作干部使用着。可能是团里**一直内疚没有提干指标解决老郭的实际问题,因此也就睁眼闭眼的惯着他了,反正是挺牛。

▲ 这是老郭夫妇在团部留影。大家看看,当时的这身军装谁能分清他是兵还是官?

我真正与他频繁交往那是1991年的事了。当战士时,咱对老郭是可望不可及的,既羡慕人家对文字把控上那种信手拈来的熟练,也羡慕人家举手投足的那种自信。那时,报刊投稿全是手写,先用有格子的信纸打草稿,然后精雕细琢地修饰修改,最后就是精心的誊抄。一般情况下,写好准备投出的稿子是不允许再涂涂改改的,虽然咱没有机会聆听郭教员的培训教导,但却有机会偷看过他即将发出的稿件,字体工整又清晰,语言精炼又全面,因此印象格外深刻。1990年我阴差阳错提干后就借调到团政治处帮助工作,我们同属于宣传股文占云股长的部下,因此接触多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前几年,我在美篇写《重回政治处》的回忆文字里,就对老郭有过深刻描述的,现在再看,仍然会沉浸在其中……

那时,我们生活在机关办公楼下政治处的小院中,其乐融融,我的印象中,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也没有面红耳赤的场面。早**之后走进院子,耳闻的第一个就是郭明文班长放的豫剧,目睹的第二个就是杨光祥干事挂在门口的鸟笼,画眉叫声清脆悦耳,有点心旷神怡。

记得郭班长那屋子那个乱,堪比伟人**的书房,床上书桌上到处是书籍和豫剧、音乐磁带,杂乱无章而又都是精品书籍,在购买书籍上,郭班长是舍得花大钱的,可能每月的工资大半花在了买书上。印象最深的是郭嫂子做的酵面馒头,面粉发酵后不放碱面,蒸出来的馒头又酸又瓷实,人家一碗呼拉汤,就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我也想试试,却只敢吃一小个。小儿子郭腾飞光着**窜出来了,郭嫂子忙问:“恁又干啥勒?”儿子答:“尿泡!”,标准的河南乡音。

▲ 当年陪老郭来过年的儿子郭腾飞在团部楼前留影

郭班长能写善写,宣传二团的**稿件很多出于他手。我刚到部队时,就久闻其大名,徒弟遍布各营各连。听说部队传唱的《巍巍贺兰山》那首歌,词作者就是他。那次《**军队》报上又出现了二团后勤处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的报道,赞扬团**委善于理财,坚持用标准经费为兵服务,几年下来节约经费达N万元。报道刊登之时正好团里的后勤处长正在向师里申请经费,以弥补不足,没有想到师后勤部长却拿出了这篇报道来,经费没要来还哑巴吃黄连……。后勤处长回来后就把郭大侠“教练”了一顿,老郭班长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啊。哈哈,其实调侃归调侃,这种巧合的事和老郭有什么关系呢。

▲当士兵时的老郭班长

▲ 老郭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天天扛在肩头上。记得有首赞美父亲举高高的歌,形容老郭恰如其分

1992年10月部队解散后,我和老郭从此分离天各一方,20多年来只知道他在杞县干的相当了得,却一直没有相聚的机会。2020年11月18日,分别了整整28年后的这一天,终因老郭单位组织他们前来郎酒集团考察,我们兄弟才在泸州有了团聚的这一刻。见面时,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泪眼婆娑久久不愿意松开。细细地端详着对方,彼此除了被岁月杀猪刀刻下的满脸皱纹外,他的头是“地方支援**”,我的头是“**部(不)长”,兄弟俩都差求不多。但那份感情,用他们一同来考察的那位人大主任的话说,简直就像久别重逢的夫妻,哈哈。

▲和老郭分别28年后相见合影,我除了比他少两颗门牙外,其他零件还算基本齐全

尽管我们相见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内心的话儿实在是说不完。我只知道,早在1985年全团组织的“五四”读书演讲比赛中,老郭拿了第一;全师演讲老郭第三。186团工委换届选举,他是全团唯一的战士委员。我只知道,老郭转业后基本上还专业对口地分配到**单位,每年无论是单位组织的**评比,还是征文演讲,老郭从来都是冠军。我只知道,老郭之后被伯乐发现后就调到了组织部门工作,在部队没有提上干挂上星的老郭,在地方上干的是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和“优秀**务工作者”, 2009年被省纪委表彰为“全省清理乡村财务先进个人”,2011年作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市纪委表彰;他的家庭先后被评为“开封市最美家庭”和“河南省最美家庭”。现在的老郭,一直在当地纪委工作,还担任着领导职务,现在的老郭是儿女双全,夫妇恩爱,事业有成,幸福美满。

其实,细细端详老郭,天庭饱满,地格方圆,一个标准的官员形象嘛。有道是,只要是金子,总有……

▲ 老郭的标准照

其实任何话都是多余的,让王政委转给我的廉洁杞县的一篇美文来诠释这一切吧!王政委转给我时,还附带了一句话“满满的正能量”。

▲这是老郭**亲留下的唯一与父亲的合影照片

▲ 老郭的家庭被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妇女联合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会授予的“河南最美家庭”奖牌

我家有俩“说谎人”

文/郭明文

母亲爱吃细面条汤泡馍,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字方式,不是我断句错误,也不是打印错误,实在是我对这一判断有着两个阶段的不同认知和感受!

上世纪六十七年代,母亲在我家是长媳。因为父亲在外地的煤矿工作,所以家里的生产生活,包括梨耕锄耙、抚老带小、洗衣做饭等重担都由她作为主力承担,母亲对此任劳任怨。那时候午饭多以擀面条为主。母亲下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烧锅做饭,做好饭都是先给老人盛上送去,然后是盛好饭招呼两个叔叔和我们兄弟吃。大锅面条盛了两轮之后,母亲才开始自己吃,这时往往已全部是稀汤了。母亲就掰个凉馍泡进稀面条汤,吃得也津津有味。不知其他家人发现没有,我是见了,便问母亲:“为何只吃稀汤泡馍?”母亲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喜欢这样的吃法儿”。于是,年幼的我就认可了母亲这种特殊食性,并且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我走进军营将近十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也品尝到了稀面条汤泡馍的滋味,我才把“吗?”加上,开始怀疑母亲说的是“谎言”。

那一天下午,我下营连采访,回到机关食堂时,战友们已经大都吃完走人了。因为晚饭是面条,所以也没热馍热菜,我就只好盛起一碗面条已所剩无几的稀汤,拿了两个凉馍,品味母亲的所谓“最爱”。刚吃了两口,我就砸吧出味儿来了,敢情这滋味并不咋的,甜不甜、咸不咸、热不热、凉不凉的,馒头又不能泡泛,实在难以下咽!突然忆起母亲曾经“最喜欢吃这种饭”,而且当时泡的还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头,口感肯定更差,我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母亲“谎言误我”啊!我竟然轻信母亲这种“谎言”。“我真傻,真的!”我好长时间把“祥林嫂”的这句名言奉为“经典”。

我转业地方工作后,终于结束了与家人的分居,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妻子也变着法儿的满足我的胃口,养成了我和孩子们爱吃活酵子发面馍头的习惯。搬到县城居住后,面对馍店卖出的白馍,一家人都提不起食欲。可是遇到亲戚家的红白喜事,还非得买这种外观漂亮却口感不佳的馒头不可。遇到人家回过来的或赠送的这种馍,都是妻子慢慢的自食,一顿一块,一回积攒的馍,妻子能吃一月四十的。好在能放进冰柜里,不然恐怕早就坏掉了。我劝她还是咱自己做的馍好吃,她却说:“买的馍喧腾,我爱吃!”于是总是一锅馏上两样馍,我和孩们吃自做的她吃买的。我心说,得!又一个传承了母亲的“说谎”习惯的女人!她哪是觉得买的馍好吃?还不是怕浪费了可惜!

由于有了母亲的先例,我不再轻易相信妻子的“谎言”,只有带领孩子们与她一起“同甘共苦”地吃“外卖”馍,吃完再吃自做的手工馍。

从母亲“爱喝面条汤”,到妻子“爱吃‘外卖馍’”,“谎言”背后,让我及家人感受到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大大的包容,满满的耐心……

我们家正是有了这样两个“说谎”的人,才把家庭**持得井井有条,和和睦睦。母亲很得**看重,妻子也很讨奶奶和母亲的喜爱,全家也都受到邻居街坊的尊敬。去年,我们家先后被评为“开封市最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

▲ 老郭夫妇和儿子媳妇合影

▲ 老郭夫妇和女儿女婿合影

▲老郭作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也是很好的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我叫郭明文,是**共产****。我们全家人习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是一个虽不富裕却十分和睦的幸福家庭,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誉,也受到了省市妇联的表彰。

一、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和**的事业。

我从军十余年,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转业后,无论是在**战线,还是在组织系统,我每年的年度考核都是优秀。特别是到纪委上班以来,我前前后后几乎干遍了委机关所有业务岗位。作为一名**,我在工作中勤奋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和“优秀**务工作者”, 2009年被省纪委表彰为“全省清理乡村财务先进个人”,2011年作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市纪委表彰。妻子在开封茂盛粮机公司工作。虽然工资报酬很低,但她始终热爱自己的工作,像爱护家庭一样爱护自己所在的企业,协助做好工友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年年都超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因此被公司提拨为分厂厂长。儿子在读大学的期间就积极加入**共产**,研究生毕业后,在秦皇岛市中保财险分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强,思路清,又踏实勤奋,入职岗位三四年就被公司提升为业务主管。女儿大学毕业,也因爱岗敬业为单位所看重,现在已担任单位办公室主任。

二、学习进取、严于律己,关爱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我的妻子因早年家贫辍学,学历不高,我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帮她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指点她经常性的为公司的出版物写信件,使她在后来的管理岗位上游刃有余。为了以言行影响儿女,为儿女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我们夫妻间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行”。俩孩子也很懂事,都有自己良好的同学和朋友圈,从不惹是生非。家里人从不玩牌**,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一家人热心公益事业,响应**和**的号召,积极参加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在去年初抗击******过程中,除了退了休的老伴外,我和儿子、女儿都分别慷慨解囊,为社会奉献上了一份爱心。我还利用自己作为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优势,在《廉洁杞县》平台推出了“以书战疫”的专题书法展览。

三、言传身教,敬老尊长,志同道合,和谐维家。

一是敬老尊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给家中老人体贴和安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到晚年之福。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回去看望他们,或带上一些水果、营养品之类的东西给他们,或带他们去医院体检、看病、拿药。祖母九十岁高龄时,妻子把她从老家接来,殷勤侍奉左右,带她游览县城名胜,陪她逗趣唠嗑,给她添置新衣,变着花样给她改善生活。父亲来我家小住时,我除了为他下载他爱听的戏曲和电视剧,还每半月带他去澡堂搓背洗澡。岳母因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我就利用自己学过的中医知识为老人理疗、针灸,甚至为老人洗脚剪趾甲,岳母常常为此感动不已。儿子结婚后,我们对儿媳视如己出,关怀备至,儿媳对我们也非常尊重和孝顺,每次回家都要夏送凉枕席、冬送电热盆及当令的保健药品食品,婆媳之间从未红过脸。女儿出嫁时,我们没有任何彩礼要求,却送女儿一副对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所以我们与两家亲家相处相处也十分融洽。

二是生活俭朴。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我们家并不富裕,但我们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所以也并不算贫穷。我和妻子还经常教育儿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我们的教育下,儿女衣着朴素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虽有“穷养儿子富养女”之说,但我们的儿子、女儿在求学期间,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在当时却从未超过500元。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儿子在上大学期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还特意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说是“看爸爸步行上下班太辛苦”!

三是互敬互爱。我们夫妻俩也是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顾。妻子生病住院,我坚持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中午看望,晚上陪护,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妻子心疼我,劝我戒烟,不是下命令,而是对我“利诱”:“只要戒了烟,吃啥给你做啥!”于是我愉快地戒了烟。就这样,我们在共同料理家庭的事情时,一起商议,取得共识,家务事处理得并井有条,整洁舒适。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也像我们一样处理家庭问题,两对小夫妻也都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四、乐于助人、与邻为善、和睦邻里,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我的母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家乡的接生员,是和睦邻里的典范,是乡里十里八村都知道的“好大姐”。为乡邻接生,不论时间早晚、风霜雨雪都是随叫随到,且不收人家的“谢礼”。产妇家送几个鸡蛋和一包红糖,她过几天再以慰问的形式还回去;人家送来几块钱感谢金,她一定坚辞不收。她的座右铭是“帮忙不要钱,是人情;要是收了钱,就把人情卖了。”我和妻子、孩子们都牢记着老人的“钱情观”。为乡邻们办事总是热心、及时,不求回报。邻居有了事,只要知道了,我主动去帮忙,于是我成了我们“邻居圈”和“乡友圈”、“战友圈”的“好事者”。妻子也成了邻居们最喜欢倾诉的“热心大嫂”。左邻家的水管漏水,她给人家打电话报信;右邻要出差了,把钥匙交给她,让她帮忙喂宠物、浇花草;前家孩子结婚,她去帮忙缝被子;后家媳妇生了娃,她去帮忙套棉袄棉裤。她也小编综合来说出了一套理论:“千年搁舍,万年搁邻。人家难时帮一把,也小不了咱多少架儿。”我为她点赞:“有心胸、有格局!”

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虽不富裕,但却让人感到亲近、温馨的地方!

▲ 年近六旬的老郭老当益壮,风采亦然

▲ 老郭与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妻子合影,那眼神里溢出来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和满满的幸福

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老郭家庭早日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凭啥?就凭你在女儿婚礼上的那幅婚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细细品味,这样的家教,这样的家庭,确实让人折服。

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老郭家庭早日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凭啥?就凭你在女儿婚礼上的那幅婚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细细品味,这样的家教,这样的家庭,确实让人折服。

怎么夸赞提升学历的人(如何夸赞别人学历高)

编发||拂晓哨位(ID:fxsw2021)

文字||张学贤、郭明文

▲郭明文班长夫妻当年风采

【编者按】咱二团是出人才的地方,确实名不虚传。从成立到撤销风雨53年,从小小团队走出来的曾经的军委委员、上将就不止一个。比如王克上将,原所在的新四军4师12旅81团撤销后,就分流到我团(12旅79团)从事文化教员、连队副指导员、营参谋长等职。再看看21军曾经的老**老前辈,很多都有在我186团战斗生活的经历。从我团出来的团以上干部,更是多如牛毛,数不胜数。

今天要夸的,却是我团的普通一兵,他叫郭明文,怀揣一张高中毕业证当的兵,在我团八十年代初大兴政工研究之风时自学成才且技艺精湛,凭借两把过硬的刷子在宣传工作上屡创佳绩,为人称道。曾被团里业内人士称了“牛人”,这位“牛人”到底多牛?大家请看:

牛人老郭

八十年代的咱二团,郭明文是挺出名的。反正我刚到部队那会,他就是团里的**报道员,常年住在团部机关里,因为人家有两把刷子,感觉特牛。

一是营部**连队文书,都是他门前的常客,也是他理所当然的徒弟,团里政治处举办**报道员培训班,他就是不可或缺的教员老师。

二是订阅到连队班排的《**军队报》《宁夏日报》等,经常能看到他反映我团的**大作。说他比营长连长牛可能有点过,但比副连长或排长牛,那是绝对的。倒不是工资待遇,而是那强大的人气或者说是影响力。

三是老郭有才还写得一手漂亮的字,走进他的办公室兼宿舍,桌子上到处都是堆放着写好的或者正在写的稿件,床上到处堆放着他新买来的或者正在读的书籍。小编综合来说是进了他宿舍的门,很难找到个下脚的地方。

那时,因为团里没有提干指标,老郭服役五年后只能屈尊为志愿兵,好在那时干部的服装和志愿兵的服装没有任何区别,团长的服装与排长服装也没有任何区别,由此可想而知,除知情人知道底细外,凭借老郭微微发福的身体、气宇轩昂的气质、再加上他经常喜欢早上背**着手在办公楼前边听收音机边散步,更关键的是有时还不期和王政委相遇后相随着散步,不明就里的人还以为他是俺团里的副政委呢。

团里惯着他,就是因为老郭那两把刷子。那时团政治处因政治工作业绩突出,被**表彰为“面向基层勇于创新政治处”荣誉称号,这在当时的全军,也是独一家。那时政工研究风气正浓,老郭虽然作为战士报道员,其实一直当作干部使用着。可能是团里**一直内疚没有提干指标解决老郭的实际问题,因此也就睁眼闭眼的惯着他了,反正是挺牛。

▲ 这是老郭夫妇在团部留影。大家看看,当时的这身军装谁能分清他是兵还是官?

我真正与他频繁交往那是1991年的事了。当战士时,咱对老郭是可望不可及的,既羡慕人家对文字把控上那种信手拈来的熟练,也羡慕人家举手投足的那种自信。那时,报刊投稿全是手写,先用有格子的信纸打草稿,然后精雕细琢地修饰修改,最后就是精心的誊抄。一般情况下,写好准备投出的稿子是不允许再涂涂改改的,虽然咱没有机会聆听郭教员的培训教导,但却有机会偷看过他即将发出的稿件,字体工整又清晰,语言精炼又全面,因此印象格外深刻。1990年我阴差阳错提干后就借调到团政治处帮助工作,我们同属于宣传股文占云股长的部下,因此接触多就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了。前几年,我在美篇写《重回政治处》的回忆文字里,就对老郭有过深刻描述的,现在再看,仍然会沉浸在其中……

那时,我们生活在机关办公楼下政治处的小院中,其乐融融,我的印象中,没有什么勾心斗角,也没有面红耳赤的场面。早**之后走进院子,耳闻的第一个就是郭明文班长放的豫剧,目睹的第二个就是杨光祥干事挂在门口的鸟笼,画眉叫声清脆悦耳,有点心旷神怡。

记得郭班长那屋子那个乱,堪比伟人**的书房,床上书桌上到处是书籍和豫剧、音乐磁带,杂乱无章而又都是精品书籍,在购买书籍上,郭班长是舍得花大钱的,可能每月的工资大半花在了买书上。印象最深的是郭嫂子做的酵面馒头,面粉发酵后不放碱面,蒸出来的馒头又酸又瓷实,人家一碗呼拉汤,就着馒头吃得津津有味满头大汗,我也想试试,却只敢吃一小个。小儿子郭腾飞光着**窜出来了,郭嫂子忙问:“恁又干啥勒?”儿子答:“尿泡!”,标准的河南乡音。

▲ 当年陪老郭来过年的儿子郭腾飞在团部楼前留影

郭班长能写善写,宣传二团的**稿件很多出于他手。我刚到部队时,就久闻其大名,徒弟遍布各营各连。听说部队传唱的《巍巍贺兰山》那首歌,词作者就是他。那次《**军队》报上又出现了二团后勤处开源节流勤俭持家的报道,赞扬团**委善于理财,坚持用标准经费为兵服务,几年下来节约经费达N万元。报道刊登之时正好团里的后勤处长正在向师里申请经费,以弥补不足,没有想到师后勤部长却拿出了这篇报道来,经费没要来还哑巴吃黄连……。后勤处长回来后就把郭大侠“教练”了一顿,老郭班长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啊。哈哈,其实调侃归调侃,这种巧合的事和老郭有什么关系呢。

▲当士兵时的老郭班长

▲ 老郭十分疼爱自己的儿子,天天扛在肩头上。记得有首赞美父亲举高高的歌,形容老郭恰如其分

1992年10月部队解散后,我和老郭从此分离天各一方,20多年来只知道他在杞县干的相当了得,却一直没有相聚的机会。2020年11月18日,分别了整整28年后的这一天,终因老郭单位组织他们前来郎酒集团考察,我们兄弟才在泸州有了团聚的这一刻。见面时,我们紧紧的拥抱在一起,泪眼婆娑久久不愿意松开。细细地端详着对方,彼此除了被岁月杀猪刀刻下的满脸皱纹外,他的头是“地方支援**”,我的头是“**部(不)长”,兄弟俩都差求不多。但那份感情,用他们一同来考察的那位人大主任的话说,简直就像久别重逢的夫妻,哈哈。

▲和老郭分别28年后相见合影,我除了比他少两颗门牙外,其他零件还算基本齐全

尽管我们相见的时间只有一两个小时,但内心的话儿实在是说不完。我只知道,早在1985年全团组织的“五四”读书演讲比赛中,老郭拿了第一;全师演讲老郭第三。186团工委换届选举,他是全团唯一的战士委员。我只知道,老郭转业后基本上还专业对口地分配到**单位,每年无论是单位组织的**评比,还是征文演讲,老郭从来都是冠军。我只知道,老郭之后被伯乐发现后就调到了组织部门工作,在部队没有提上干挂上星的老郭,在地方上干的是风生水起得心应手,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和“优秀**务工作者”, 2009年被省纪委表彰为“全省清理乡村财务先进个人”,2011年作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市纪委表彰;他的家庭先后被评为“开封市最美家庭”和“河南省最美家庭”。现在的老郭,一直在当地纪委工作,还担任着领导职务,现在的老郭是儿女双全,夫妇恩爱,事业有成,幸福美满。

其实,细细端详老郭,天庭饱满,地格方圆,一个标准的官员形象嘛。有道是,只要是金子,总有……

▲ 老郭的标准照

其实任何话都是多余的,让王政委转给我的廉洁杞县的一篇美文来诠释这一切吧!王政委转给我时,还附带了一句话“满满的正能量”。

▲这是老郭**亲留下的唯一与父亲的合影照片

▲ 老郭的家庭被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妇女联合会、河南日报报业集团、河南广播电视**会授予的“河南最美家庭”奖牌

我家有俩“说谎人”

文/郭明文

母亲爱吃细面条汤泡馍,吗?——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文字方式,不是我断句错误,也不是打印错误,实在是我对这一判断有着两个阶段的不同认知和感受!

上世纪六十七年代,母亲在我家是长媳。因为父亲在外地的煤矿工作,所以家里的生产生活,包括梨耕锄耙、抚老带小、洗衣做饭等重担都由她作为主力承担,母亲对此任劳任怨。那时候午饭多以擀面条为主。母亲下地回来,第一件事就是烧锅做饭,做好饭都是先给老人盛上送去,然后是盛好饭招呼两个叔叔和我们兄弟吃。大锅面条盛了两轮之后,母亲才开始自己吃,这时往往已全部是稀汤了。母亲就掰个凉馍泡进稀面条汤,吃得也津津有味。不知其他家人发现没有,我是见了,便问母亲:“为何只吃稀汤泡馍?”母亲毫不迟疑地说:“我就喜欢这样的吃法儿”。于是,年幼的我就认可了母亲这种特殊食性,并且一直深信不疑。直到我走进军营将近十年的时候,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也品尝到了稀面条汤泡馍的滋味,我才把“吗?”加上,开始怀疑母亲说的是“谎言”。

那一天下午,我下营连采访,回到机关食堂时,战友们已经大都吃完走人了。因为晚饭是面条,所以也没热馍热菜,我就只好盛起一碗面条已所剩无几的稀汤,拿了两个凉馍,品味母亲的所谓“最爱”。刚吃了两口,我就砸吧出味儿来了,敢情这滋味并不咋的,甜不甜、咸不咸、热不热、凉不凉的,馒头又不能泡泛,实在难以下咽!突然忆起母亲曾经“最喜欢吃这种饭”,而且当时泡的还是红薯面做的黑窝头,口感肯定更差,我的眼泪顿时就下来了——母亲“谎言误我”啊!我竟然轻信母亲这种“谎言”。“我真傻,真的!”我好长时间把“祥林嫂”的这句名言奉为“经典”。

我转业地方工作后,终于结束了与家人的分居,生活条件也逐步改善。妻子也变着法儿的满足我的胃口,养成了我和孩子们爱吃活酵子发面馍头的习惯。搬到县城居住后,面对馍店卖出的白馍,一家人都提不起食欲。可是遇到亲戚家的红白喜事,还非得买这种外观漂亮却口感不佳的馒头不可。遇到人家回过来的或赠送的这种馍,都是妻子慢慢的自食,一顿一块,一回积攒的馍,妻子能吃一月四十的。好在能放进冰柜里,不然恐怕早就坏掉了。我劝她还是咱自己做的馍好吃,她却说:“买的馍喧腾,我爱吃!”于是总是一锅馏上两样馍,我和孩们吃自做的她吃买的。我心说,得!又一个传承了母亲的“说谎”习惯的女人!她哪是觉得买的馍好吃?还不是怕浪费了可惜!

由于有了母亲的先例,我不再轻易相信妻子的“谎言”,只有带领孩子们与她一起“同甘共苦”地吃“外卖”馍,吃完再吃自做的手工馍。

从母亲“爱喝面条汤”,到妻子“爱吃‘外卖馍’”,“谎言”背后,让我及家人感受到深深的爱,浓浓的情,大大的包容,满满的耐心……

我们家正是有了这样两个“说谎”的人,才把家庭**持得井井有条,和和睦睦。母亲很得**看重,妻子也很讨奶奶和母亲的喜爱,全家也都受到邻居街坊的尊敬。去年,我们家先后被评为“开封市最美家庭”、“河南省最美家庭”。

▲ 老郭夫妇和儿子媳妇合影

▲ 老郭夫妇和女儿女婿合影

▲老郭作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书法作品也是很好的

最美家庭事迹材料

我叫郭明文,是**共产****。我们全家人习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纪守法,团结邻里,勤俭节约,乐于助人,是一个虽不富裕却十分和睦的幸福家庭,深受单位、邻里和社会的好评,赢得了周围人们的赞誉,也受到了省市妇联的表彰。

一、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忠诚**和**的事业。

我从军十余年,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了国防事业。转业后,无论是在**战线,还是在组织系统,我每年的年度考核都是优秀。特别是到纪委上班以来,我前前后后几乎干遍了委机关所有业务岗位。作为一名**,我在工作中勤奋踏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和“优秀**务工作者”, 2009年被省纪委表彰为“全省清理乡村财务先进个人”,2011年作为“全市纪检监察系统先进工作者”被市纪委表彰。妻子在开封茂盛粮机公司工作。虽然工资报酬很低,但她始终热爱自己的工作,像爱护家庭一样爱护自己所在的企业,协助做好工友的管理和思想工作,年年都超标准地完成工作任务,并因此被公司提拨为分厂厂长。儿子在读大学的期间就积极加入**共产**,研究生毕业后,在秦皇岛市中保财险分公司工作。由于工作能力强,思路清,又踏实勤奋,入职岗位三四年就被公司提升为业务主管。女儿大学毕业,也因爱岗敬业为单位所看重,现在已担任单位办公室主任。

二、学习进取、严于律己,关爱社会,热心公益事业。

我的妻子因早年家贫辍学,学历不高,我就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帮她培养学习的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指点她经常性的为公司的出版物写信件,使她在后来的管理岗位上游刃有余。为了以言行影响儿女,为儿女创造良好的成长氛围,我们夫妻间讨论家务事,总是以公序良俗和法律法规为标准,努力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不行”。俩孩子也很懂事,都有自己良好的同学和朋友圈,从不惹是生非。家里人从不玩牌**,不搞封建迷信,不作违法乱纪的事情。一家人热心公益事业,响应**和**的号召,积极参加献爱心捐款、捐物活动。在去年初抗击******过程中,除了退了休的老伴外,我和儿子、女儿都分别慷慨解囊,为社会奉献上了一份爱心。我还利用自己作为省级书法家协会会员的优势,在《廉洁杞县》平台推出了“以书战疫”的专题书法展览。

三、言传身教,敬老尊长,志同道合,和谐维家。

一是敬老尊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精神生活上给家中老人体贴和安慰,积极创造条件让他们享受到晚年之福。经常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回去看望他们,或带上一些水果、营养品之类的东西给他们,或带他们去医院体检、看病、拿药。祖母九十岁高龄时,妻子把她从老家接来,殷勤侍奉左右,带她游览县城名胜,陪她逗趣唠嗑,给她添置新衣,变着花样给她改善生活。父亲来我家小住时,我除了为他下载他爱听的戏曲和电视剧,还每半月带他去澡堂搓背洗澡。岳母因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我就利用自己学过的中医知识为老人理疗、针灸,甚至为老人洗脚剪趾甲,岳母常常为此感动不已。儿子结婚后,我们对儿媳视如己出,关怀备至,儿媳对我们也非常尊重和孝顺,每次回家都要夏送凉枕席、冬送电热盆及当令的保健药品食品,婆媳之间从未红过脸。女儿出嫁时,我们没有任何彩礼要求,却送女儿一副对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所以我们与两家亲家相处相处也十分融洽。

二是生活俭朴。家可以不是奢华的,但一定是温馨的。我们家并不富裕,但我们在物质生活上追求淡泊,不慕新潮,不摆阔气,从不浪费,提倡节约,精打细算,用之有度,所以也并不算贫穷。我和妻子还经常教育儿女:“一菜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在我们的教育下,儿女衣着朴素大方,从不大手大脚乱花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好习惯。虽有“穷养儿子富养女”之说,但我们的儿子、女儿在求学期间,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在当时却从未超过500元。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儿子在上大学期间,用自己积攒的零花钱还特意为我买了一辆自行车,说是“看爸爸步行上下班太辛苦”!

三是互敬互爱。我们夫妻俩也是工作上互相支持,生活上互相照顾。妻子生病住院,我坚持在不耽误工作的前提下,中午看望,晚上陪护,不给孩子们添麻烦。妻子心疼我,劝我戒烟,不是下命令,而是对我“利诱”:“只要戒了烟,吃啥给你做啥!”于是我愉快地戒了烟。就这样,我们在共同料理家庭的事情时,一起商议,取得共识,家务事处理得并井有条,整洁舒适。儿子媳妇、女儿女婿也像我们一样处理家庭问题,两对小夫妻也都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

四、乐于助人、与邻为善、和睦邻里,促进社会和谐。

我们的家庭有着良好的家风传承。我的母亲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是家乡的接生员,是和睦邻里的典范,是乡里十里八村都知道的“好大姐”。为乡邻接生,不论时间早晚、风霜雨雪都是随叫随到,且不收人家的“谢礼”。产妇家送几个鸡蛋和一包红糖,她过几天再以慰问的形式还回去;人家送来几块钱感谢金,她一定坚辞不收。她的座右铭是“帮忙不要钱,是人情;要是收了钱,就把人情卖了。”我和妻子、孩子们都牢记着老人的“钱情观”。为乡邻们办事总是热心、及时,不求回报。邻居有了事,只要知道了,我主动去帮忙,于是我成了我们“邻居圈”和“乡友圈”、“战友圈”的“好事者”。妻子也成了邻居们最喜欢倾诉的“热心大嫂”。左邻家的水管漏水,她给人家打电话报信;右邻要出差了,把钥匙交给她,让她帮忙喂宠物、浇花草;前家孩子结婚,她去帮忙缝被子;后家媳妇生了娃,她去帮忙套棉袄棉裤。她也小编综合来说出了一套理论:“千年搁舍,万年搁邻。人家难时帮一把,也小不了咱多少架儿。”我为她点赞:“有心胸、有格局!”

这就是我的家庭,一个虽不富裕,但却让人感到亲近、温馨的地方!

▲ 年近六旬的老郭老当益壮,风采亦然

▲ 老郭与相亲相爱、相濡以沫的妻子合影,那眼神里溢出来的都是浓浓的爱意和满满的幸福

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老郭家庭早日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凭啥?就凭你在女儿婚礼上的那幅婚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细细品味,这样的家教,这样的家庭,确实让人折服。

最后,让我们衷心祝愿老郭家庭早日评为“全国最美家庭”,凭啥?就凭你在女儿婚礼上的那幅婚联:“此去有家,切记克勤克俭。再来无议,才算乃贤乃良!”细细品味,这样的家教,这样的家庭,确实让人折服。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杨过,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9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