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简介(端午节的由来简介300字左右)

前沿拓展: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是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雄黄酒、打马球等。


#你家端午节有什么特殊习俗吗#收到官方热情邀请,让我参与端午习俗的讨论,非常荣幸与感谢!我要说的内容可能会被一股势力碾压,但我还是要说几句实话。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演变而来。

农历五月,也就是“午”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的“午”位,也就是离火之位,代表着阳气正极,生气已老,是阴阳交替之月。(前边课程《十二月建》有详解)。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也称“端午”或“端阳”。

北方地区一些地方认为午月为“毒月”、“恶月”,有挂艾草、喝雄黄酒驱邪毒的习俗。

因为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哪一年和哪一年不固定,到汉代,朝廷将端午节固定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

“端午节”也叫“龙节”、“中天节”,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原就是起源于上古时期祭龙的日子,午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仲夏端午,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升于中天。“飞龙在天”,“龙居中天”,到了真正的雨季。

古代靠天吃饭的人们便在这一天,把一些食物用芦苇叶包裹起来投放水中祭龙族,以祈风调雨顺,寄托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后逐渐演变成这一天吃粽子的习俗。好多地方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传统,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后来又附加上了其他内涵,也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如追思屈原,追思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众说纷纭。这些先烈不值得缅怀吗?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经过无数的磨难与冲刷,无数英雄浪花涌现,无数英烈可歌可泣,不胜枚举。翻开历史长卷,哪一天不是值得缅怀与追思的日子?哪一天不曾有值得讴歌与赞颂的感人故事出现过?哪一天不是悲壮的日子?为何厚此而薄彼?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自己先烈的追思与缅怀无可厚非,但不要过分进行绑架式的渲染。

更不要被绑架!

关于这一天的问候语,已有许多人真的认为这一天只能祝“安康”,不能说“快乐”,以为说句“端午安康”就是有文化,一付哭丧的样子才时髦,才懂得“渊源”,说“快乐”便被骂是大逆不道,不懂历史,没文化。这不过是近几年有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片面渲染,和一些从众的人生怕暴露自己无知的盲目跟风,形成的一种“时尚”,埋没了“端午节”形成于上古人们对天象敬畏的真正起源。

这几年刮起一股风,好像端午节说句“端午安康”才显出自己有文化,这股风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刮了七八年了。

“端午”节这一天并不是不可以互祝快乐。大量的古籍有端午节快乐的记载。

大家冷静地想一想,人们大多是对什么样的人才只能一付哭丧的样子祝福“安康”?对一个正常的人突然祝福安康但不能快乐,可能还吓他不轻,怀疑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突然一个国度,一个民族都互祝“安康”,不能“快乐”了,这成了什么?说得直接一点,若不是一群“病夫”,何必一片哭相互祝“安康”之声?

还是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瞎跟风。

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我的亲朋好友们:“端午节”快乐、幸福、安泰、吉祥!

拓展知识: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前沿拓展: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是先民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在战国时期,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抱石跳汨罗江自尽,于是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主要的风俗习惯有赛龙舟、吃粽子、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放纸鸢、雄黄酒、打马球等。


#你家端午节有什么特殊习俗吗#收到官方热情邀请,让我参与端午习俗的讨论,非常荣幸与感谢!我要说的内容可能会被一股势力碾压,但我还是要说几句实话。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是以午月的第一个午日演变而来。

农历五月,也就是“午”月。北斗星的“斗柄”指向正南的“午”位,也就是离火之位,代表着阳气正极,生气已老,是阴阳交替之月。(前边课程《十二月建》有详解)。午月的第一个午日也称“端午”或“端阳”。

北方地区一些地方认为午月为“毒月”、“恶月”,有挂艾草、喝雄黄酒驱邪毒的习俗。

因为午月的第一个午日哪一年和哪一年不固定,到汉代,朝廷将端午节固定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

“端午节”也叫“龙节”、“中天节”,这是为什么?

“端午节”原就是起源于上古时期祭龙的日子,午月是夏季的第二个月。仲夏端午,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升于中天。“飞龙在天”,“龙居中天”,到了真正的雨季。

古代靠天吃饭的人们便在这一天,把一些食物用芦苇叶包裹起来投放水中祭龙族,以祈风调雨顺,寄托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后逐渐演变成这一天吃粽子的习俗。好多地方有划龙船、赛‬龙‬舟的传统,洋溢着节日的快乐气氛。

后来又附加上了其他内涵,也丰富了“端午节”的内容。如追思屈原,追思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众说纷纭。这些先烈不值得缅怀吗?值得!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经过无数的磨难与冲刷,无数英雄浪花涌现,无数英烈可歌可泣,不胜枚举。翻开历史长卷,哪一天不是值得缅怀与追思的日子?哪一天不曾有值得讴歌与赞颂的感人故事出现过?哪一天不是悲壮的日子?为何厚此而薄彼?各民族、各地区,人们对自己先烈的追思与缅怀无可厚非,但不要过分进行绑架式的渲染。

更不要被绑架!

关于这一天的问候语,已有许多人真的认为这一天只能祝“安康”,不能说“快乐”,以为说句“端午安康”就是有文化,一付哭丧的样子才时髦,才懂得“渊源”,说“快乐”便被骂是大逆不道,不懂历史,没文化。这不过是近几年有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片面渲染,和一些从众的人生怕暴露自己无知的盲目跟风,形成的一种“时尚”,埋没了“端午节”形成于上古人们对天象敬畏的真正起源。

这几年刮起一股风,好像端午节说句“端午安康”才显出自己有文化,这股风从2015年到现在已经刮了七八年了。

“端午”节这一天并不是不可以互祝快乐。大量的古籍有端午节快乐的记载。

大家冷静地想一想,人们大多是对什么样的人才只能一付哭丧的样子祝福“安康”?对一个正常的人突然祝福安康但不能快乐,可能还吓他不轻,怀疑是不是得了不治之症?

突然一个国度,一个民族都互祝“安康”,不能“快乐”了,这成了什么?说得直接一点,若不是一群“病夫”,何必一片哭相互祝“安康”之声?

还是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地瞎跟风。

在“端午”佳节来临之际,我祝我的亲朋好友们:“端午节”快乐、幸福、安泰、吉祥!

拓展知识: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子胥本为忠良,视**如归,在**前对邻舍人说:“我**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 (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棕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首童谣所唱的便是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各地**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相传古代爱国诗人屈原在这天投江**,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天当做节日,有吃粽子、划龙舟等风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你知道端午节的起源吗

端午节的由来简介

  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尽管端午节年年过,但是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却不甚清楚,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诸说。
  一,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说,屈原于五月初五自投汨罗江,**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蚊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二,迎涛神说。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春秋时吴国忠臣伍子胥含冤而**之后,化为涛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节。
  三,龙的节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蚊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二)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
  四,恶日说。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吕氏春秋》中《仲夏记》一章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夏小正》中记:“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大戴礼》中记,“五月五日畜兰为沐浴”以浴驱邪认为重五是**亡之日的传说也很多。《史记·孟尝君列传》记历有名的孟尝君,在五月五日出生。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认为“五月子者,长于户齐,将不利其父母。”《风俗通》佚文,“俗说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论衡》的作者王充也记述:“讳举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杀父与母,不得举也。”东晋大将王镇恶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给他取名为“镇恶”。宋徽宗赵佶五月初五生,从小寄养在宫外。可见,古代以五月初五为恶日,是普遍现象。可见从先秦以后,此日均为不吉之日。这样,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五,夏至说。持这一看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传统节日趣谈》中,提出三个主要理由:(一)性的岁时著作《荆楚岁时记》并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节日风俗,却把吃粽子写在夏至节中。至于竟渡,隋代杜台卿所作的《玉烛宝典》把它划人夏至日的娱乐活动,可见不一定就是为了打捞投江的伟大诗人屈原。(二)端午节风俗中的一些内容,如“踏百草”、“斗百草”、“采杂药”等,实际上与屈原无关。(三)岁时风物华纪丽》对端午节的第一个解释是:“日叶正阳,时当中即端午节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节又可称为天中节。由此午节的最早起源当系夏至。兑纷出,而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由于屈原的人格艺超群,人们也愿意把这一纪念日归之于他。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笔者,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74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