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陕西**状元(2021年陕西**状元罗皓文)

前沿拓展:

2021年陕西**状元


陕西2020**理科状元723分,文科状元697分。

“**状元”一般指**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成绩第一名。按照**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

长期以来,**状元作为**各地区**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2019年5月6日,****组**,部长陈宝生指出,严禁宣传“**状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的炒作。


开栏语

日升月恒,江海奔流,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从**的**到**的**,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的**”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史、新**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凡十年,光辉历程,赶考的征程上镌刻着奋斗的印迹,不凡的业绩彰显如磐的初心和坚定的决心。

向光逐梦而行,十年追赶超越。十年来,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为笔,把****擘画的宏伟蓝图一笔笔绘制成恢弘壮美的绮丽画卷。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大台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2012年的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00.22亿元增加到2209.47亿元,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73天……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增强、创新高地的进阶,是生态“家底”的厚植、民生福祉的升级,也让国家中心城市的标识更加鲜明。十年发展,气度非凡!

凝望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十年的时光不过短暂一瞬;环顾古都大地的沧桑巨变,却有太多的成就令人惊叹、无穷的变化值得记录。

为充分展现非凡十年的非凡成就,真切感受这座城的精彩蝶变,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报道,详实记录西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实践,深入报道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和真实可感的民生实惠,立体反映全市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奋斗姿态,进一步汇聚起砥砺奋斗、开创未来的底气和信心,以实际行动迎接**的**胜利召开。

时至金秋,在西安,漫步秦岭北麓,举头巍巍秦岭、蓝天白云;行走公园、绿道水边,环顾水清岸绿,波光粼粼,随手一拍,便是“大片”……近年来,西安市民经常会被朋友圈里分享的“蓝朋友”“漫画云”惊艳。这一幅幅生态美景的背后,是西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水之间建设生态之城的决心和勇于探索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气质”:

蓝天白云常相伴 市民幸福感满满

空气质量与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以来,西安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过了治污减霾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的生态变化,离不开默默付出的“生态铁军”、响应号召的“绿色企业”,以及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每一位市民。

回顾十年前,很多城市一到冬季,天空就会被一层灰色笼罩。2013年12月18日至12月25日,一场持续8天的雾霾,给很多西安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一年,PM2.5真正走进西安人的生活,伴随雾霾这个“不速之客”的不时造访,有人甚至编出“大雁塔被发射”的段子,“雾霾”一度成为2013年的热词……

心肺之患,病在天上,根在地面。西安市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在不利气象、地形条件和区域人为排放量大的背景下,空气污染严重。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西安市积极实施治污减霾工作,并将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深化、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围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科学治霾。

随着“蓝天保卫战”立体作战图日益清晰,从污染减排、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从大唐陕西6座火电厂迈向“超低排放”,到重点行业企业纷纷减排改造;从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天眼”上线将污染源尽收眼底,到出租车走航监测道路污染,一个个“神器”让污染物无处可逃。通过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及“零点行动”(夜间巡查执法)等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执法行动,西安“生态铁军”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西安治污减霾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3年-2017年是治污减霾阶段,2018年-2020年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2021年以来是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阶段。”**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专家张宁宁说,2021年西安市优良天数首次突破265天,优良率高达72.6%,超过七成,顺利完成省考目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6天。西安市的优良天、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三项指标均圆满完成,其中增加优良天数、PM2.5改善幅度均列关中五市第一名。

回顾西安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历程,张宁宁说:“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推进,西安市治理雾霾成效显著。2021年西安市不仅完成省考指标,而且取得了多项突破,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蓝天保卫战”接力攻坚,让空气质量得到了切实改善。”

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大家纷纷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绿色出行、低碳环保,植树增绿、扮靓家园……绿色低碳生活正日益成为西安人的习惯,“全民参与”行走在千年古都“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如今,市民们经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巍巍秦岭,漫步在城墙下的环城公园,听鸟语花香,看与之紧邻的护城河碧波荡漾。从秦岭北麓到渭河两岸,青山绿水间,“西安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昔日“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经变为现实。

治水:

水清岸绿 回归“最初的美好”

“八水绕长安”描述的是汉唐时期长安城的良好水环境。但随着城市发展,一个个排污口的无序排放,让清澈的河水“蒙灰”,人们发现“八水”不再清澈……

如何让“负重前行”的河水重现“水清岸绿”?十年来,西安市持续推进河湖治理,特别是2019年出台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后,通过“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让渭河、灞河、浐河等得到重塑,主要河流基本消除了劣Ⅴ类,良好水环境再次回到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

初秋的长安**公园,随处可见嬉戏玩耍的孩童和漫步的市民,清澈的氵皂河水穿城而过,为城市平添几分优雅与活力。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臭水渠”?针对氵皂河污染一度影响百姓生活、制约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西安市按照“四库联调、清水进城、河园同建、以河代库”的思路,实施氵皂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秦岭北峪清水历史性进入氵皂河,润泽一方。

随着昔日“臭水渠”蝶变为“生态河”,如今人们关于氵皂河的美好记忆将从这条生态河重新开始,巨型玻璃鱼池、大型音乐喷泉、水清岸绿、亲子乐园……超高人气,让这里成了市民心中必打卡公园胜地。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是李白诗句中的送别场景,但灞河也一度被污染。随着灞河湿地公园落成,初秋的凉风吹过灞河河畔,波光粼粼让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两岸绿意盎然的景观带,灞河口地表水Ⅱ类水质,让灞河一步步回到“最初的美好”。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氵皂河、灞河的变身只是西安市治水的一个缩影。依托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西安通过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将渭河提升为“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之一。

2021年,为实现治水成果全民共享,一条以浐河、灞河、渭河、沣河已建成的堤顶路和S107环山旅游路为基础,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三河一山”绿道亮相在市民身边,山水环绕、满目皆绿、“道”处是景,市民骑行、漫步、露营,徜徉在山水之间,无比惬意。

随着水环境不断改善,昆明池、渼陂湖等水生态修复已形成水面5000余亩。渭河城市段、灞河左岸、沣河金湾、潏河樊川湖等一批全域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卷正在市民眼前徐徐铺开。

秦岭:

智慧大脑 助力“浅绿”变为“深绿”

今年40岁的惠小春是西安长安区秦岭保护局的一名专职网格员。她在秦岭山脚下长大,对秦岭山有着深厚感情。“这些年秦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很多野生动物也频繁现身,跟游客偶遇,这才是我们的秦岭山啊!”惠小春说。

惠小春管辖的区域涵盖滦镇鸭池口村和桥梁寨村19个小组。平日里,她带好巡查工具、背上装有记事本、笔、宣传资料、水和干粮的双肩包,骑电动车检查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等“五乱”现象,发现违规情况立刻上报。

“到鸭峪巡查得步行爬山,来回一个多小时,有的小路不好走,不小心摔倒,胳膊、腿就会被树枝干草划伤。”惠小春告诉记者,冬天下雪时,为确保安全,通常他们三人一组上山巡查。除了日常巡查外,网格员们还要对游客开展秦岭保护宣传和引导。

为守好这青山绿水,西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西安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组建有1112名专**网格员队伍,出台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启动实施“数字秦岭”建设,初步实现秦岭区域“空天地人”全方位管控,营造出“人人知秦岭、人人爱秦岭、人人护秦岭”的浓厚氛围。

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秦岭山中,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羚牛、林麝、金丝猴、斑羚、黑熊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西安市**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秦岭区域西安段植被指数明显增长,其中2020年达到近21年来的最高值,秦岭生态环境已由“浅绿”变为“深绿”。

青山碧水春常在,白云生处有人家。优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坚定了西安人建设美好家园、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决心和信心,秦岭保护深入人心。

记者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了解到,为守好秦岭好生态,西安市在秦岭沿线县区设立保护站,通过智慧管控系统24小时管护,并结合地面调查、热感应、遥感监测、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12个智慧化保护站,打造了子午峪、小峪、汤峪等一批治理样板。按照“人防、技防、物防、联防”要求,目前已基本完成“1+7+N”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秦岭保护正逐步实现全区域可视、全过程可查、全方位可控的智慧管控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有了“智慧大脑”,秦岭生态保护的预测、预警、预防、指挥,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市民游客行走在秦岭峪口,看着青山绿水相互交映,听着溪水潺潺欢快流淌,头顶蓝天白云,感觉特别惬意……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西安生动的生态美丽画卷。

增绿:

开窗见景 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在蓝天白云青山映衬下,一个个“绿肺”正在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近年来,以打造优美、生态、特色的城市绿地为目标,西安通过规划建绿、改造添绿、点上插绿等方式,不断完善提升城市绿化品质。

天气晴朗时,在杜陵遗址绿地公园,搭起一顶顶五颜六色的帐篷,市民们三五成群在折叠椅上聊天,享受水果、点心,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亲近自然,浪漫、舒心又惬意。

“蓝天白云青草地,家门口就有这么赞的绿地,让我幸福感油然而生。”家住曲江的刘女士来西安生活已有十多年。闲暇,她经常会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玩耍,既让在城市忙碌的自己有短暂的返璞归真,也让孩子置身于大片绿地、亲近大自然,“有一种诗与远方就在身边的感觉”。

2021年,幸福林带地上景观绿化和地下商业首开段建成开放后,这条绿色林带既很好地装点了市民生活,又让大家有了休闲新去处。“吹着晚风,穿行在西安幸福林带的密林里,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家住东方社区的市民胡怡说,下班后和家人走在幸福林带里,满眼都是绿色,感觉非常舒服。现在只要有外地朋友来西安,除了大雁塔、**街等,她也会带朋友打卡幸福林带、曲江池……“吸引朋友们的除了景点,还有更加精致的西安生活。”胡怡说。

一座城市的“颜值”,不仅体现在高大上的规划建设中,也体现在细枝末节的设计上。景观绿化的配套就是城市“颜值”和气质最细致的体现。西安市大力实施绿道建设和公园建设,通过绿道将点、线、环、面等城市生态板块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长安公园、樊川公园、灞桥生态运动公园、秦汉新城渭河湿地公园、曲江大华社区公园等相继建成开放,截至2021年4月,西安的公园总数已达到132座,绿道总长度已超过1100公里。花园之城、多彩西安已初步显现。对于市民来说,出了家门就是公园,城在园中、开窗有景的美好期盼已悄然变为现实。

数说西安

“升降”之间 “气质”显现

138、211、251、192、180、188、225、250、265……这一个个跳动的数据,是2013年以来西安市每年的“蓝天成绩单”。2021年,我市优良天数265天,同比增加15天;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超额完成省考指标任务;其中优级天数62天,突破2020年刚创下的56天最佳历史纪录;全年增加的优良天数和PM2.5改善幅度均列关中五市第一名,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

“升降”之间,“气质”显现。十年来,西安的蓝天数量刷新。西安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进一步巩固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

增绿是在为幸福“增量”。如今,西安市民推窗即见景,开门满眼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铺满了绿,穿梭在条条绿道之间、徜徉于色彩缤纷的公园中,幸福感触手可及。

加快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打造宜居、文明城市环境。城市绿色容量加速提升,近三年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口袋公园100个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十年间,三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2013年-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30%。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5天;污水处理率达到96.87%,比2012年提高7.3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8%,提高5.05个百分点。

让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蓝天白云、晴空繁星,水清岸绿、草木欣然……近年来,这些生态美图开始“高调”地出现在西安人的“朋友圈”,好生态不再奢侈,进而成为生活标配。

十年来,西安的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老百姓的感受与评价,最具说服力。“蓝天白云青草地,家门口就有这么赞的绿地,让住在西安的我幸福感油然而生”“吹着晚风,穿行在西安幸福林带的密林里,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十年间,城在园中、开窗有景的美好期盼悄然变为现实,好生态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不只是生活品质的优化,还有发展环境的提升。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西安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获得了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不断加强……十年间,“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已然变宽,并成为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源自艰辛的、壮士断腕式的努力。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光靠简单的拼拼凑凑、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伤筋动骨”的结构性再造。能不能自我革命、敢不敢刮骨疗毒,就成为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十年来,这座城敢想敢做、说到做到。一方面紧抓重点、精准把脉,对祛除“顽疾”紧盯到底;另一方面,坚决斩断落后产能、坚持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过程虽不易,但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治理成果经得起看、生态效益经得起算。

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过去不敢想的美景变成了现在随时看的常态。面向未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让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坚定初心。(杨巧玲)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乐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冯炜 郝钟毓 窦翊明

编辑:安之

拓展知识:

前沿拓展:

2021年陕西**状元


陕西2020**理科状元723分,文科状元697分。

“**状元”一般指**大陆地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各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成绩第一名。按照**分数是否加分分为“裸分状元”与“加分状元”。按照**分科分为“文科状元”与“理科状元”。另外还有“复读状元”。

长期以来,**状元作为**各地区**的第一名,因其特有的商业价值和教育影响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关注,**状元的光环映射着状元情结和状元文化,牵动着**全体考生,高校,中学,老师,家长,商家,媒体乃至全社会的眼球,成为**赛场上万人瞩目的焦点。

2019年5月6日,****组**,部长陈宝生指出,严禁宣传“**状元”,“**升学率”,加强对中学**标语的管理,坚决杜绝任何关于**的炒作。


开栏语

日升月恒,江海奔流,时间的脚步从不停歇。从**的**到**的**,十年弹指一挥间。****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重要讲话精神,迎接**的**”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指出,“新时代10年的伟大变革,在**史、新**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非凡十年,光辉历程,赶考的征程上镌刻着奋斗的印迹,不凡的业绩彰显如磐的初心和坚定的决心。

向光逐梦而行,十年追赶超越。十年来,在**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全市干部群众以大地作纸、以奋斗为笔,把****擘画的宏伟蓝图一笔笔绘制成恢弘壮美的绮丽画卷。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大台阶,2021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是2012年的1.8倍,技术合同成交额从300.22亿元增加到2209.47亿元,2021年空气优良天数较2016年增加73天……沉甸甸的数字背后,是综合实力的增强、创新高地的进阶,是生态“家底”的厚植、民生福祉的升级,也让国家中心城市的标识更加鲜明。十年发展,气度非凡!

凝望烟波浩渺的历史长河,十年的时光不过短暂一瞬;环顾古都大地的沧桑巨变,却有太多的成就令人惊叹、无穷的变化值得记录。

为充分展现非凡十年的非凡成就,真切感受这座城的精彩蝶变,即日起,本报推出“非凡十年”系列报道,详实记录西安全面加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火热实践,深入报道十年来日新月异的城市变迁和真实可感的民生实惠,立体反映全市干部群众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奋斗姿态,进一步汇聚起砥砺奋斗、开创未来的底气和信心,以实际行动迎接**的**胜利召开。

时至金秋,在西安,漫步秦岭北麓,举头巍巍秦岭、蓝天白云;行走公园、绿道水边,环顾水清岸绿,波光粼粼,随手一拍,便是“大片”……近年来,西安市民经常会被朋友圈里分享的“蓝朋友”“漫画云”惊艳。这一幅幅生态美景的背后,是西安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山水之间建设生态之城的决心和勇于探索打赢“蓝天保卫战”的生动实践。

“气质”:

蓝天白云常相伴 市民幸福感满满

空气质量与广大市民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的**以来,西安市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走过了治污减霾史上极不平凡的十年。这十年的生态变化,离不开默默付出的“生态铁军”、响应号召的“绿色企业”,以及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的每一位市民。

回顾十年前,很多城市一到冬季,天空就会被一层灰色笼罩。2013年12月18日至12月25日,一场持续8天的雾霾,给很多西安人留下了深刻的记忆。那一年,PM2.5真正走进西安人的生活,伴随雾霾这个“不速之客”的不时造访,有人甚至编出“大雁塔被发射”的段子,“雾霾”一度成为2013年的热词……

心肺之患,病在天上,根在地面。西安市位于陕西关中盆地中部,在不利气象、地形条件和区域人为排放量大的背景下,空气污染严重。为切实改善空气质量,西安市积极实施治污减霾工作,并将其列为头号民生工程,采取了一系列务实举措,不断深化、完善大气污染治理措施。通过开展“蓝天、碧水、净土、青山”四大保卫战,围绕“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烧、增绿”,不断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用地结构”,科学治霾。

随着“蓝天保卫战”立体作战图日益清晰,从污染减排、机动车尾气排放到建筑工地“六个百分百”(施工工地周边100%围挡;物料堆放100%覆盖;出入车辆100%冲洗;施工现场地面100%硬化;**工地100%湿法作业;渣土车辆100%密闭运输);从大唐陕西6座火电厂迈向“超低排放”,到重点行业企业纷纷减排改造;从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的“天眼”上线将污染源尽收眼底,到出租车走航监测道路污染,一个个“神器”让污染物无处可逃。通过持续开展工地扬尘整治、工业污染防治及“零点行动”(夜间巡查执法)等一系列力度空前的执法行动,西安“生态铁军”奋进的脚步从未停歇。

“西安治污减霾分为三个阶段,其中2013年-2017年是治污减霾阶段,2018年-2020年开展‘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2021年以来是减污降碳、协同管控阶段。”**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西安市“一市一策”驻点跟踪研究工作组专家张宁宁说,2021年西安市优良天数首次突破265天,优良率高达72.6%,超过七成,顺利完成省考目标;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8天,同比减少6天。西安市的优良天、PM2.5浓度和重污染天数三项指标均圆满完成,其中增加优良天数、PM2.5改善幅度均列关中五市第一名。

回顾西安市的空气污染治理历程,张宁宁说:“经过近十年的持续推进,西安市治理雾霾成效显著。2021年西安市不仅完成省考指标,而且取得了多项突破,创造了新的历史纪录,“蓝天保卫战”接力攻坚,让空气质量得到了切实改善。”

城市环境越来越好,市民的满足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大家纷纷加入到保护生态的行列。绿色出行、低碳环保,植树增绿、扮靓家园……绿色低碳生活正日益成为西安人的习惯,“全民参与”行走在千年古都“绿色发展”的道路上。

如今,市民们经常可以看到蓝天白云、巍巍秦岭,漫步在城墙下的环城公园,听鸟语花香,看与之紧邻的护城河碧波荡漾。从秦岭北麓到渭河两岸,青山绿水间,“西安蓝”与“生态绿”交相辉映、美不胜收,昔日“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入画来”的美好愿景如今已经变为现实。

治水:

水清岸绿 回归“最初的美好”

“八水绕长安”描述的是汉唐时期长安城的良好水环境。但随着城市发展,一个个排污口的无序排放,让清澈的河水“蒙灰”,人们发现“八水”不再清澈……

如何让“负重前行”的河水重现“水清岸绿”?十年来,西安市持续推进河湖治理,特别是2019年出台西安市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方案后,通过“全域治水、碧水兴城”,让渭河、灞河、浐河等得到重塑,主要河流基本消除了劣Ⅴ类,良好水环境再次回到西安市民的日常生活。

初秋的长安**公园,随处可见嬉戏玩耍的孩童和漫步的市民,清澈的氵皂河水穿城而过,为城市平添几分优雅与活力。谁能想到,这里曾经是“臭水渠”?针对氵皂河污染一度影响百姓生活、制约区域发展的突出问题,西安市按照“四库联调、清水进城、河园同建、以河代库”的思路,实施氵皂河综合治理工程,实现了秦岭北峪清水历史性进入氵皂河,润泽一方。

随着昔日“臭水渠”蝶变为“生态河”,如今人们关于氵皂河的美好记忆将从这条生态河重新开始,巨型玻璃鱼池、大型音乐喷泉、水清岸绿、亲子乐园……超高人气,让这里成了市民心中必打卡公园胜地。

“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是李白诗句中的送别场景,但灞河也一度被污染。随着灞河湿地公园落成,初秋的凉风吹过灞河河畔,波光粼粼让人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两岸绿意盎然的景观带,灞河口地表水Ⅱ类水质,让灞河一步步回到“最初的美好”。

城市因水而美,因水而兴。氵皂河、灞河的变身只是西安市治水的一个缩影。依托全域治水、碧水兴城河湖水系保护治理三年行动,西安通过岸上、岸下一起抓,大河、小河一起治,将渭河提升为“千里最美家乡河、一方水域生态区”,并成为全国最大的河流生态公园之一。

2021年,为实现治水成果全民共享,一条以浐河、灞河、渭河、沣河已建成的堤顶路和S107环山旅游路为基础,集骑行、步行、观光、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慢行系统——“三河一山”绿道亮相在市民身边,山水环绕、满目皆绿、“道”处是景,市民骑行、漫步、露营,徜徉在山水之间,无比惬意。

随着水环境不断改善,昆明池、渼陂湖等水生态修复已形成水面5000余亩。渭河城市段、灞河左岸、沣河金湾、潏河樊川湖等一批全域治水重点项目建成开放,一幅幅“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画卷正在市民眼前徐徐铺开。

秦岭:

智慧大脑 助力“浅绿”变为“深绿”

今年40岁的惠小春是西安长安区秦岭保护局的一名专职网格员。她在秦岭山脚下长大,对秦岭山有着深厚感情。“这些年秦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很多野生动物也频繁现身,跟游客偶遇,这才是我们的秦岭山啊!”惠小春说。

惠小春管辖的区域涵盖滦镇鸭池口村和桥梁寨村19个小组。平日里,她带好巡查工具、背上装有记事本、笔、宣传资料、水和干粮的双肩包,骑电动车检查乱搭乱建、乱采乱挖等“五乱”现象,发现违规情况立刻上报。

“到鸭峪巡查得步行爬山,来回一个多小时,有的小路不好走,不小心摔倒,胳膊、腿就会被树枝干草划伤。”惠小春告诉记者,冬天下雪时,为确保安全,通常他们三人一组上山巡查。除了日常巡查外,网格员们还要对游客开展秦岭保护宣传和引导。

为守好这青山绿水,西安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全面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及环境问题整治工作。为当好秦岭生态卫士,西安在全省率先建立起四级网格管理体系,组建有1112名专**网格员队伍,出台网格化管理实施办法,启动实施“数字秦岭”建设,初步实现秦岭区域“空天地人”全方位管控,营造出“人人知秦岭、人人爱秦岭、人人护秦岭”的浓厚氛围。

随着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效,秦岭山中,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羚牛、林麝、金丝猴、斑羚、黑熊等国家珍稀野生动物种群数量稳定增长。据国家卫星气象中心和西安市**日前发布的研究报告,秦岭区域西安段植被指数明显增长,其中2020年达到近21年来的最高值,秦岭生态环境已由“浅绿”变为“深绿”。

青山碧水春常在,白云生处有人家。优美的生态环境进一步坚定了西安人建设美好家园、当好秦岭生态卫士的决心和信心,秦岭保护深入人心。

记者从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局了解到,为守好秦岭好生态,西安市在秦岭沿线县区设立保护站,通过智慧管控系统24小时管护,并结合地面调查、热感应、遥感监测、无人机等高科技手段,形成一体化的动态监测网络。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成12个智慧化保护站,打造了子午峪、小峪、汤峪等一批治理样板。按照“人防、技防、物防、联防”要求,目前已基本完成“1+7+N”综合监管平台建设,秦岭保护正逐步实现全区域可视、全过程可查、全方位可控的智慧管控模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有了“智慧大脑”,秦岭生态保护的预测、预警、预防、指挥,面貌焕然一新。如今,市民游客行走在秦岭峪口,看着青山绿水相互交映,听着溪水潺潺欢快流淌,头顶蓝天白云,感觉特别惬意……这是西安守护绿水青山的缩影,也是西安生动的生态美丽画卷。

增绿:

开窗见景 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在蓝天白云青山映衬下,一个个“绿肺”正在与这座城市共同成长。近年来,以打造优美、生态、特色的城市绿地为目标,西安通过规划建绿、改造添绿、点上插绿等方式,不断完善提升城市绿化品质。

天气晴朗时,在杜陵遗址绿地公园,搭起一顶顶五颜六色的帐篷,市民们三五成群在折叠椅上聊天,享受水果、点心,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亲近自然,浪漫、舒心又惬意。

“蓝天白云青草地,家门口就有这么赞的绿地,让我幸福感油然而生。”家住曲江的刘女士来西安生活已有十多年。闲暇,她经常会带孩子到附近的公园玩耍,既让在城市忙碌的自己有短暂的返璞归真,也让孩子置身于大片绿地、亲近大自然,“有一种诗与远方就在身边的感觉”。

2021年,幸福林带地上景观绿化和地下商业首开段建成开放后,这条绿色林带既很好地装点了市民生活,又让大家有了休闲新去处。“吹着晚风,穿行在西安幸福林带的密林里,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家住东方社区的市民胡怡说,下班后和家人走在幸福林带里,满眼都是绿色,感觉非常舒服。现在只要有外地朋友来西安,除了大雁塔、**街等,她也会带朋友打卡幸福林带、曲江池……“吸引朋友们的除了景点,还有更加精致的西安生活。”胡怡说。

一座城市的“颜值”,不仅体现在高大上的规划建设中,也体现在细枝末节的设计上。景观绿化的配套就是城市“颜值”和气质最细致的体现。西安市大力实施绿道建设和公园建设,通过绿道将点、线、环、面等城市生态板块串联成一个完整的生态景观体系。

长安公园、樊川公园、灞桥生态运动公园、秦汉新城渭河湿地公园、曲江大华社区公园等相继建成开放,截至2021年4月,西安的公园总数已达到132座,绿道总长度已超过1100公里。花园之城、多彩西安已初步显现。对于市民来说,出了家门就是公园,城在园中、开窗有景的美好期盼已悄然变为现实。

数说西安

“升降”之间 “气质”显现

138、211、251、192、180、188、225、250、265……这一个个跳动的数据,是2013年以来西安市每年的“蓝天成绩单”。2021年,我市优良天数265天,同比增加15天;PM2.5浓度41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9.6%;超额完成省考指标任务;其中优级天数62天,突破2020年刚创下的56天最佳历史纪录;全年增加的优良天数和PM2.5改善幅度均列关中五市第一名,蓝天“含金量”持续提升。

“升降”之间,“气质”显现。十年来,西安的蓝天数量刷新。西安坚持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重要民生实事来抓,进一步巩固齐抓共管、协同共治的格局。

增绿是在为幸福“增量”。如今,西安市民推窗即见景,开门满眼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铺满了绿,穿梭在条条绿道之间、徜徉于色彩缤纷的公园中,幸福感触手可及。

加快实现城市绿色转型,打造宜居、文明城市环境。城市绿色容量加速提升,近三年每年新建和改造提升绿地广场、口袋公园100个以上,新增城市绿地1000万平方米以上。十年间,三次获得国家森林城市荣誉称号。城市环境不断优化,城市文明水平不断提升,两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

生态修复取得重要进展,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建立长效机制。大力推进污染防治和节能减排,加快形成能源节约型社会。2013年-2021年,全市单位GDP能耗年均下降4.30%。2021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65天;污水处理率达到96.87%,比2012年提高7.36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9.98%,提高5.05个百分点。

让好生态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蓝天白云、晴空繁星,水清岸绿、草木欣然……近年来,这些生态美图开始“高调”地出现在西安人的“朋友圈”,好生态不再奢侈,进而成为生活标配。

十年来,西安的生态环境肉眼可见地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老百姓的感受与评价,最具说服力。“蓝天白云青草地,家门口就有这么赞的绿地,让住在西安的我幸福感油然而生”“吹着晚风,穿行在西安幸福林带的密林里,这就是‘幸福’的模样”……十年间,城在园中、开窗有景的美好期盼悄然变为现实,好生态已经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绿水青山带来的红利,不只是生活品质的优化,还有发展环境的提升。2014年3月,****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如果其他各方面条件都具备,谁不愿意到绿水青山的地方来投资、来发展、来工作、来生活、来旅游?”西安牢牢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关系,获得了生态文明带来的“绿色福利”:能源消费结构持续优化、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攻关和示范推广不断加强……十年间,“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通道已然变宽,并成为推动西安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这些看得见的变化背后,源自艰辛的、壮士断腕式的努力。众所周知,生态文明建设光靠简单的拼拼凑凑、修修补补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伤筋动骨”的结构性再造。能不能自我革命、敢不敢刮骨疗毒,就成为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十年来,这座城敢想敢做、说到做到。一方面紧抓重点、精准把脉,对祛除“顽疾”紧盯到底;另一方面,坚决斩断落后产能、坚持绿色发展,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不断调整优化……过程虽不易,但事实已经证明,我们的治理成果经得起看、生态效益经得起算。

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让过去不敢想的美景变成了现在随时看的常态。面向未来,西安经济社会发展将呈现新的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让好生态成为最普惠民生福祉的坚定初心。(杨巧玲)

文: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高乐

图: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 王健 冯炜 郝钟毓 窦翊明

编辑:安之

拓展知识: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名品学习小编,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8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