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资企业人员(三资及民营企业工作人员)

前沿拓展:

三资企业人员

A,B,C,D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小编综合来说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近年来,全国多地打响了“抢人大战”,汕头也不例外,多次大手笔广纳贤才,筑巢引凤。从2018年推出“人才新政30条”,到2019年实施“人才金凤卡制度”,再到今年发布《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在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的探索路上,汕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事实上,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一直是汕头40年来在用人制度改革的魄力和底气。早在1991年,原国家劳动部就曾发出贺电,表扬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劳动、工资、培训、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那么,在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汕头经济特区最初是如何打破界限?这就得从特区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的1988年说起。

干部职务不再是终身制

特区之所以称为“特”,在于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一切事情都要讲效率、讲速度。众所周知,事在人为,如果沿用老一套的干部制度,必然阻碍特区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汕头经济特区的创业者就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注意到不但机构要精简,而且干部要干练。为此,特区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工作中,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特区高速发展需要的人。

早期特区工人。杨立轩 翻拍

《艰辛的崛起》一**载,特区成立初期就宣布向干部制度的“铁交椅”——领导职务终身制开战。其中,为激发干部的积极性,率先改干部无限期委任制为任期制,并在企业试行聘任制。所谓任期制,即是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期满时,经过特定的程序决定其升降或是否连任。

如果放眼如今的职场环境,这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制度,但回到30多年前,这却是一场革新和守旧的较量。当时,就有不少干部发出疑问:“聘用的官是挂虚名,委任制官才是实职,一朝解聘,出路何在?”

人事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牵动的人多,对各方面人际关系都将发生影响。因此,汕头经济特区**委当时采取了积极而慎重的方针,敢于改革,大胆试验。第一,特区人事部门做好思想工作,讲清特区干部必须是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先驱者。第三,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先选择一些公司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政部门。

1984年底,汕头经济特区在一些企业中试行干部职务聘任制,以发《职务聘任书》的形式,一级聘任一级。

1986年10月,汕头经济特区**委会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职务任期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特区组织部发出《关于“三资”、内联企业中干部职务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特区**委工作部门、纪检会、**局和驻外办事处的干部实行委任制,其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委任任期制,每届任期2年,由组织部集中统一管理;派进“三资”、内联企业的干部均实行聘请任期制,由企业董事会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任职,并确定任职期限。

1988年,汕头经济特区**委机关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艰辛的崛起》一**载,这个任期目标,要求当官的在任期内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能下硬指标的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没能下硬指标的也要有软件方面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干部不再是终身制,当官的在其位,非谋其政,动脑筋,出气力不可。

创新招聘模式储备人才

如果说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汕头经济特区用人思维转变的第一步。那么,人才招聘模式的创新,就是特区先行先试的另一番探索和尝试。

“特区想要的人才,单位卡着不放;单位同意调动的人才,就不适合特区所属。”一名曾在特区工作的干部回忆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单靠商调,尤其是在本地商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要求。

解决人才问题的出路何在?

当时,特区就大胆提出,办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广招人才,训练半年至一年分配工作。很快,第一期人才招聘筹办,后来第二期甚至在报纸上公开登出招聘广告,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愿报考者纷至沓来,数天工夫,就报了几百人,他们来自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均是大专毕业,工作三年以上的青年。

早期特区工厂生产场景。杨立轩 翻拍

除了公开招聘,特区初期的发展还面临另一个用人问题——占特区经济主要地位的“三资”企业求才若渴,调人非常困难。当时,有一部分人认为进“三资”企业低人一等,加上进“三资”企业无明文规定,无专管机构,只能从原单位辞职,停薪保职或不辞而别,许多人都抱着“想去又不敢去”的犹豫心态。

特区的使命就是要搞经济,如果没有了人才,特区又怎能发展?

1988年,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汕头经济特区再次进行新尝试——成立汕头经济特区人才智力服务公司。顾名思义,这家公司做的就是人才“生意”,是特区人事局属下事业机构,实行企业管理,经济上**核算,自负盈亏。公司的宗旨是搞活人才市场,以“三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的供求关系。

在《艰辛的崛起》一书中,有一段时任该公司经理刘惠坤看法的记载:“凡是有才能、有本事,能为特区建设作贡献的都是人才,都可以到人才公司登记。只要企业需要,不管是干部、职工、待业者,本公司都给推荐。”

正是这番与时俱进的人才招聘理念,该公司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毛遂自荐的专业人员前来登记交流。开业才20天,便“贮存”了200多名专业人才,对接了40多家企业。

随着人才公司业务的开展,特区内“三资”企业招人难这一症结迎刃而解。据介绍,人才智力服务公司实行人事管辖权和使用权分离,对受聘调入特区“三资”企业的人员,协助办理调动手续,代为保管人事档案,受聘者原编制职级、工资级别予以保留,还可为其办理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和职称评定的报批手续。受聘者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书”,报酬双方面议,直接发给本人。

主动上缴200个职工指标

受聘者与聘用单位签订合同——在现在看来,这是入职过程中最为普通的环节,但回到30多年前,这却是汕头经济特区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创新。

当时,特区管委会认为,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地,就是要“特事特办,方法全新”。招工这一比较敏感复杂的问题,更要有勇气冲破旧传统观念和旧框框束缚。

彼时,有一件事就印证了特区改革的魄力和决心。

1984年底,原省劳动局分配200名全民合同制职工指标给汕头经济特区,并指明作为招收“三资”企业中方职工之用。这本来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但当时特区劳动人事局的领导却犹豫了。

“‘三资’企业招用工人有必要纳入国家计划限制吗?接受这200个指标,岂不是又让一些人重捧‘铁饭碗’,阻碍改革的开展?”时任特区劳动人事局局长魏锡雄认为,如果在招工时限定指标,并沿用“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式的老一套,外商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是特区的国营企业,也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用工制度同样必须协同于市场生产的需要。

随后,特区管委会认真研究了国家计委关于“特区招工可以不受计划指标限制,每年录取多少,年终上报,列入国家计划”的指示,认为200名劳动指标不必拿,不能拿。正是出于这番考虑,当这200个指标上缴时,省劳动局的领导既惊奇,又高兴,表扬汕头经济特区“高姿态,有贡献”。

在上世纪8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用人制度的创新远不止此。在如何对待特区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合同制工人的问题上,同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1988年,即将竣工的金海湾酒店。杨立轩 翻拍

刚开始,两者仍有差别。国营的企业由管委办公室人事组负责招工,“三资”企业的则由劳动服务公司负责。而且国营和“三资”企业的合同制工不能互相流动。这在客观上造成一种看法,似乎“三资”企业的合同制工有低人一等之味。

为了更好推行劳动合同制,特区管委会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人为的障碍,不利于消除人们陈旧的观念。于是劳动人事局成立时,便与劳动服务公司合署办公,两块招牌,一套人马,国营、“三资”企业招工,均由劳动局统管,合同制工通过办手续,可以互相流动。

至此,汕头经济特区已向全员合同化的目标迈进。数据显示,1991年特区合同制工人占职工总数8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人平均24岁,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占90%,成为了建设特区的主力军。

【1988年大事记】

●1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局规定,今日起凡调入特区各类单位的全面、集体固定职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其原全民、集体职工编制存入本人档案,调出特区时再按原编制予以介绍。

●2月22日 汕头经济特区**委会、管委会联合发出《关于在特区**政机关领导班子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决定》,对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范围、任期、基本要求、考核和奖惩办法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2月27日 珠樟路开通,全长8公里,这条公路的建成将特区至汕头机场的距离缩短一半。

●2月27日至3月3日 汕头经济特区在龙湖工业区举行首次企业自产产品展销会,参加的企业40多家,参展的产品1000多种。

●4月15日 汕头经济特区信息中心成立。

●6月9日 汕头经济特区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特区公共事业公司与**汕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共建特区燃油发电厂。

●7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总公司第一全面实行“企业工作者”制度,取消干部与职工界限。

●10月8日 汕头经济特区国营外币免税商场正式开业。

●10月18日 汕头经济特区人才智力服务公司成立。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杨立轩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拓展知识:

前沿拓展:

三资企业人员

A,B,C,D


【编者按】

今年是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兴办经济特区,是**和国家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的重大决策。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经济特区勇扛历史责任,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创造了不凡的业绩。汕头经济特区,是经济特区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40年来,一代代汕头经济特区建设者用智慧和汗水,为**澎湃的“特区故事”写下了辉煌的汕头篇章。

即日起,南方日报推出“致敬特区40年 汕头再出发”系列报道,回顾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小编综合来说汕头经济特区发展经验,进一步讲好改革开放故事、特区故事,振奋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的精气神。敬请垂注!

近年来,全国多地打响了“抢人大战”,汕头也不例外,多次大手笔广纳贤才,筑巢引凤。从2018年推出“人才新政30条”,到2019年实施“人才金凤卡制度”,再到今年发布《引进博(硕)士三年行动计划》……在人才“引进来、留得住”的探索路上,汕头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

事实上,作为最早的经济特区之一,“先行先试、敢为人先”一直是汕头40年来在用人制度改革的魄力和底气。早在1991年,原国家劳动部就曾发出贺电,表扬汕头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劳动、工资、培训、社会保险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那么,在推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方面,汕头经济特区最初是如何打破界限?这就得从特区全员实行劳动合同制的1988年说起。

干部职务不再是终身制

特区之所以称为“特”,在于从一开始就明确了特事特办、新事新办,一切事情都要讲效率、讲速度。众所周知,事在人为,如果沿用老一套的干部制度,必然阻碍特区的经济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初,汕头经济特区的创业者就清醒地看到这一点,因此注意到不但机构要精简,而且干部要干练。为此,特区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工作中,使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合特区高速发展需要的人。

早期特区工人。杨立轩 翻拍

《艰辛的崛起》一**载,特区成立初期就宣布向干部制度的“铁交椅”——领导职务终身制开战。其中,为激发干部的积极性,率先改干部无限期委任制为任期制,并在企业试行聘任制。所谓任期制,即是对领导职务规定一定的任期,期满时,经过特定的程序决定其升降或是否连任。

如果放眼如今的职场环境,这是一项再普通不过的制度,但回到30多年前,这却是一场革新和守旧的较量。当时,就有不少干部发出疑问:“聘用的官是挂虚名,委任制官才是实职,一朝解聘,出路何在?”

人事制度的改革,涉及面广,牵动的人多,对各方面人际关系都将发生影响。因此,汕头经济特区**委当时采取了积极而慎重的方针,敢于改革,大胆试验。第一,特区人事部门做好思想工作,讲清特区干部必须是勇于改革,善于改革的先驱者。第三,由点到面,逐步推广,先选择一些公司为试点,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到**政部门。

1984年底,汕头经济特区在一些企业中试行干部职务聘任制,以发《职务聘任书》的形式,一级聘任一级。

1986年10月,汕头经济特区**委会颁布《关于实行干部职务任期制有关问题的通知》,特区组织部发出《关于“三资”、内联企业中干部职务待遇问题的通知》,规定特区**委工作部门、纪检会、**局和驻外办事处的干部实行委任制,其他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实行委任任期制,每届任期2年,由组织部集中统一管理;派进“三资”、内联企业的干部均实行聘请任期制,由企业董事会根据工作需要聘请任职,并确定任职期限。

1988年,汕头经济特区**委机关实行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艰辛的崛起》一**载,这个任期目标,要求当官的在任期内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要求,能下硬指标的要有数量上的要求,没能下硬指标的也要有软件方面的要求。

这就意味着,干部不再是终身制,当官的在其位,非谋其政,动脑筋,出气力不可。

创新招聘模式储备人才

如果说干部制度的改革,是汕头经济特区用人思维转变的第一步。那么,人才招聘模式的创新,就是特区先行先试的另一番探索和尝试。

“特区想要的人才,单位卡着不放;单位同意调动的人才,就不适合特区所属。”一名曾在特区工作的干部回忆说,汕头经济特区成立初期,由于经济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向型经济人才和各种专业人才,单靠商调,尤其是在本地商调,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满足发展要求。

解决人才问题的出路何在?

当时,特区就大胆提出,办培训中心,面向全国广招人才,训练半年至一年分配工作。很快,第一期人才招聘筹办,后来第二期甚至在报纸上公开登出招聘广告,引起了强烈反响,自愿报考者纷至沓来,数天工夫,就报了几百人,他们来自广东、四川、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均是大专毕业,工作三年以上的青年。

早期特区工厂生产场景。杨立轩 翻拍

除了公开招聘,特区初期的发展还面临另一个用人问题——占特区经济主要地位的“三资”企业求才若渴,调人非常困难。当时,有一部分人认为进“三资”企业低人一等,加上进“三资”企业无明文规定,无专管机构,只能从原单位辞职,停薪保职或不辞而别,许多人都抱着“想去又不敢去”的犹豫心态。

特区的使命就是要搞经济,如果没有了人才,特区又怎能发展?

1988年,在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汕头经济特区再次进行新尝试——成立汕头经济特区人才智力服务公司。顾名思义,这家公司做的就是人才“生意”,是特区人事局属下事业机构,实行企业管理,经济上**核算,自负盈亏。公司的宗旨是搞活人才市场,以“三资”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市场机制调节人才的供求关系。

在《艰辛的崛起》一书中,有一段时任该公司经理刘惠坤看法的记载:“凡是有才能、有本事,能为特区建设作贡献的都是人才,都可以到人才公司登记。只要企业需要,不管是干部、职工、待业者,本公司都给推荐。”

正是这番与时俱进的人才招聘理念,该公司很快就吸引了一大批毛遂自荐的专业人员前来登记交流。开业才20天,便“贮存”了200多名专业人才,对接了40多家企业。

随着人才公司业务的开展,特区内“三资”企业招人难这一症结迎刃而解。据介绍,人才智力服务公司实行人事管辖权和使用权分离,对受聘调入特区“三资”企业的人员,协助办理调动手续,代为保管人事档案,受聘者原编制职级、工资级别予以保留,还可为其办理国家规定的档案工资调升和职称评定的报批手续。受聘者与聘用单位签订“聘用合同书”,报酬双方面议,直接发给本人。

主动上缴200个职工指标

受聘者与聘用单位签订合同——在现在看来,这是入职过程中最为普通的环节,但回到30多年前,这却是汕头经济特区在用人制度上的改革创新。

当时,特区管委会认为,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地,就是要“特事特办,方法全新”。招工这一比较敏感复杂的问题,更要有勇气冲破旧传统观念和旧框框束缚。

彼时,有一件事就印证了特区改革的魄力和决心。

1984年底,原省劳动局分配200名全民合同制职工指标给汕头经济特区,并指明作为招收“三资”企业中方职工之用。这本来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但当时特区劳动人事局的领导却犹豫了。

“‘三资’企业招用工人有必要纳入国家计划限制吗?接受这200个指标,岂不是又让一些人重捧‘铁饭碗’,阻碍改革的开展?”时任特区劳动人事局局长魏锡雄认为,如果在招工时限定指标,并沿用“能进不能出”的铁饭碗式的老一套,外商是不可能接受的。即使是特区的国营企业,也要面向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用工制度同样必须协同于市场生产的需要。

随后,特区管委会认真研究了国家计委关于“特区招工可以不受计划指标限制,每年录取多少,年终上报,列入国家计划”的指示,认为200名劳动指标不必拿,不能拿。正是出于这番考虑,当这200个指标上缴时,省劳动局的领导既惊奇,又高兴,表扬汕头经济特区“高姿态,有贡献”。

在上世纪80年代,汕头经济特区用人制度的创新远不止此。在如何对待特区国营企业和“三资”企业合同制工人的问题上,同样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

1988年,即将竣工的金海湾酒店。杨立轩 翻拍

刚开始,两者仍有差别。国营的企业由管委办公室人事组负责招工,“三资”企业的则由劳动服务公司负责。而且国营和“三资”企业的合同制工不能互相流动。这在客观上造成一种看法,似乎“三资”企业的合同制工有低人一等之味。

为了更好推行劳动合同制,特区管委会意识到,这种做法是人为的障碍,不利于消除人们陈旧的观念。于是劳动人事局成立时,便与劳动服务公司合署办公,两块招牌,一套人马,国营、“三资”企业招工,均由劳动局统管,合同制工通过办手续,可以互相流动。

至此,汕头经济特区已向全员合同化的目标迈进。数据显示,1991年特区合同制工人占职工总数80%以上,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工人平均24岁,初中文化程度以上占90%,成为了建设特区的主力军。

【1988年大事记】

●1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劳动局规定,今日起凡调入特区各类单位的全面、集体固定职工,一律实行劳动合同制,其原全民、集体职工编制存入本人档案,调出特区时再按原编制予以介绍。

●2月22日 汕头经济特区**委会、管委会联合发出《关于在特区**政机关领导班子推行任期目标责任制的决定》,对任期目标责任制的范围、任期、基本要求、考核和奖惩办法等有关问题作了具体的规定。

●2月27日 珠樟路开通,全长8公里,这条公路的建成将特区至汕头机场的距离缩短一半。

●2月27日至3月3日 汕头经济特区在龙湖工业区举行首次企业自产产品展销会,参加的企业40多家,参展的产品1000多种。

●4月15日 汕头经济特区信息中心成立。

●6月9日 汕头经济特区电力发展有限公司成立。该公司由特区公共事业公司与**汕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经营,共建特区燃油发电厂。

●7月1日 汕头经济特区发展总公司第一全面实行“企业工作者”制度,取消干部与职工界限。

●10月8日 汕头经济特区国营外币免税商场正式开业。

●10月18日 汕头经济特区人才智力服务公司成立。

策划:严亮 廖奕文

编辑统筹:赵文君

采写统筹:辛均庆 杨可

采写:杨立轩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拓展知识: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编辑,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64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