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结婚生子怎么提升学历(成年后如何提升学历)

已结婚生子怎么提升学历(成年后如何提升学历)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郑栩彤 齐鑫在读硕士、博士生应该尽早结婚生娃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不断提升,学业发展对婚育产生了挤压。而毕业后女性为抓住职业发展关键期,也进一步推迟了女性的生育年龄。” 周燕芳表示。周燕芳建议,在校女硕士和博士享受法定产假,博士在产假期间可正常领取补助,同时增加学制弹性,根据产假时长适当延长毕业期限。“我很关注人大代表的建议,但想了想,就算有鼓励和保障政策,对我也没什么影响。”李思颖(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李思颖是国内某头部高校

已结婚生子怎么提升学历(成年后如何提升学历)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郑栩彤 齐鑫

在读硕士、博士生应该尽早结婚生娃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不断提升,学业发展对婚育产生了挤压。而毕业后女性为抓住职业发展关键期,也进一步推迟了女性的生育年龄。” 周燕芳表示。

周燕芳建议,在校女硕士和博士享受法定产假,博士在产假期间可正常领取补助,同时增加学制弹性,根据产假时长适当延长毕业期限。

“我很关注人大代表的建议,但想了想,就算有鼓励和保障政策,对我也没什么影响。”李思颖(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思颖是国内某头部高校的硕士生,目前她已通过博士生考试、即将硕士毕业。3月8日,李思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影响结婚生育年龄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生规划,与鼓励政策并不太大关系。

“我们是文科硕士,毕业要求不高,平时不太忙,除非有升学意愿。但即便有准备结婚的时间,班里47人中多数还在谈恋爱,只有一个已结婚。就算有鼓励政策,我暂时也不考虑结婚。”李思颖说。

眼下,人口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相应鼓励政策真能有效提升硕博在校生结婚生育意愿吗?

单身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

硕士生不着急结婚生育有多种原因。李思颖今年25岁,并不着急成家。还没有男朋友的她,不愿将就。经济上,没有收入来源,使结婚生子这一选项显得不符实际。与她相似,班上的同学多数单身或在谈恋爱,没有结婚的想法。

“硕士三年制,修学分的压力比本科小,要达到毕业要求,只需要在普通的期刊发表论文即可。多数准备就业的同学前两年不太忙碌,到研三才忙着实习和就业。只要不准备读博,研究生学业压力不大。”李思颖认为,学业压力并非影响结婚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若研究生有成家打算,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再结婚更合理。

从广州某高校理科专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洪盟(化名),和女友谈了多年恋爱,仍未结婚成家。这既是因为“观念上不着急”,也因为现实生活压力。

“从小就被教育读书和谈恋爱要分开,大学的时候觉得要先完成学业,所以没有考虑过结婚。”3月8日,洪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毕业以后,他在一线城市工作,跟女朋友两地分居,因为经济压力,两人都优先考虑事业发展,待有了买房积蓄后才考虑结婚生育。

在洪盟的研究生班上,50个同学也还没有结婚生育。“单身、未婚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他小编综合来说称。

据问卷网《2021**单身硕博婚恋意向报告》,73.5%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但自己不愿将就,18.9%的单身硕博结婚或谈恋爱的意愿不强,只有7.6%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且愿意在必要时降低择偶要求。即便是渴望迈入婚姻的单身硕博,也未期待早结婚,多数人希望在30岁前成家。

论文才是博士的“孩子”

相比硕士,在读博士年龄更大,结婚生娃成为一件需要开始着急的事。但与此同时,学业、经济等压力也相应增大。对不少博士生而言,生孩子不是一个必要选项,“生出”一篇篇论文才是硬性要求。

北京某高校**专业三年级在读博士高雯(化名)今年28岁,单身,其所在专业36名学生,仅4名在读博前已为人父母。洪盟此前所在实验室,9名博士生中,也仅有1名有工作经历的50岁博士生已婚,其余未婚未育博士生在26岁左右。

“我觉得老师不会希望学生在这个时候生孩子。”高雯表示。博士生学业压力大,她必须在就读期间发表一篇C类刊物论文、一篇普通刊物论文并提交一份硕士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若结婚生子,时间安排是个不小挑战。

即便是男博士生,全日制在读期间结婚生育也不容易。

洪盟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其实验室博士生需要在A类刊物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导师会要求博士生探索实验室以前未接触的领域,增加了博士生**文难度,有的博士生读了三年,还发不出一篇论文。毕业成了难题,延毕风险无法忽视,一不小心无法完成学业,可能辜负自己多年的努力。

除此之外,接触异性机会少、经济收入水平低和生活节奏难安排,也使结婚生育成为小概率**。

“博士的圈子很小,不会像本科、硕士时那样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我们每天只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人。收入也不高,每个月1500元补助和每年不足两万元奖学金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高雯表示。

如选择结婚生子,将给高雯的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寝室“上床下桌”结构不方便孕妇行动、家人难以照料,以及回家养胎违反全日制在校规定。

对不少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未婚未育还不足以造成太大压力,毕业以后何时结婚生育,可能才是难题。

李思颖观察到,学校5年前进来一批刚毕业的博士生,去年从导师纷纷晋升为副教授后才纷纷结婚怀孕,目前这批教师约35岁。“之前老师还没晋升时,说他们非常忙。我猜测,晋升后工作更稳定,孩子就读大学附小、附中也更有保障,这个时候结婚生子压力应该会小很多。”

鼓励政策能否有效?

在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问题背后,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国内人口出生率8.52‰,为历年最低,结婚登记814.33万对,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多年递减。与此同时,高学历人群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招收硕博研究生达117.65万人。

周燕芳认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问题关乎社会发展,需综合施策,根源提升女性生育意愿。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社会友好的政策体系,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现实情况是,多数硕士生毕业年龄约25岁,毕业前并非被催婚的年纪。而年龄更大的博士生在面对结婚生育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重的学业和经济压力。“适龄结婚”并不容易。

“在读硕士普遍年龄偏小,在读博士虽年龄较合适,但学校生活条件与步入社会后不同,收入也偏低。这种背景下,在读硕博士结婚意愿较低。受收入和其他硬性条件影响,通过增加学制、给予法定产假等措施鼓励生育,作用也比较有限。”3月8日,**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李思颖的规划中,博士毕业后,她也会做高校教师。是否跟随以上教师结婚生育的人生轨迹,需要考虑未来的学业、生活压力和自己的适婚适育年龄。

已结婚生子怎么提升学历(成年后如何提升学历)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郑栩彤 齐鑫

在读硕士、博士生应该尽早结婚生娃吗?近日,全国人大代表周燕芳建议“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相关话题引发广泛讨论。

“在校研究生和博士生人数不断提升,学业发展对婚育产生了挤压。而毕业后女性为抓住职业发展关键期,也进一步推迟了女性的生育年龄。” 周燕芳表示。

周燕芳建议,在校女硕士和博士享受法定产假,博士在产假期间可正常领取补助,同时增加学制弹性,根据产假时长适当延长毕业期限。

“我很关注人大代表的建议,但想了想,就算有鼓励和保障政策,对我也没什么影响。”李思颖(化名)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李思颖是国内某头部高校的硕士生,目前她已通过博士生考试、即将硕士毕业。3月8日,李思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影响结婚生育年龄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生规划,与鼓励政策并不太大关系。

“我们是文科硕士,毕业要求不高,平时不太忙,除非有升学意愿。但即便有准备结婚的时间,班里47人中多数还在谈恋爱,只有一个已结婚。就算有鼓励政策,我暂时也不考虑结婚。”李思颖说。

眼下,人口问题已引发人们广泛关注,但相应鼓励政策真能有效提升硕博在校生结婚生育意愿吗?

单身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

硕士生不着急结婚生育有多种原因。李思颖今年25岁,并不着急成家。还没有男朋友的她,不愿将就。经济上,没有收入来源,使结婚生子这一选项显得不符实际。与她相似,班上的同学多数单身或在谈恋爱,没有结婚的想法。

“硕士三年制,修学分的压力比本科小,要达到毕业要求,只需要在普通的期刊发表论文即可。多数准备就业的同学前两年不太忙碌,到研三才忙着实习和就业。只要不准备读博,研究生学业压力不大。”李思颖认为,学业压力并非影响结婚生育意愿的主要原因,若研究生有成家打算,工作后有了经济收入再结婚更合理。

从广州某高校理科专业毕业不久的硕士研究生洪盟(化名),和女友谈了多年恋爱,仍未结婚成家。这既是因为“观念上不着急”,也因为现实生活压力。

“从小就被教育读书和谈恋爱要分开,大学的时候觉得要先完成学业,所以没有考虑过结婚。”3月8日,洪盟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毕业以后,他在一线城市工作,跟女朋友两地分居,因为经济压力,两人都优先考虑事业发展,待有了买房积蓄后才考虑结婚生育。

在洪盟的研究生班上,50个同学也还没有结婚生育。“单身、未婚是主流,结婚才是‘异类’。”他小编综合来说称。

据问卷网《2021**单身硕博婚恋意向报告》,73.5%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但自己不愿将就,18.9%的单身硕博结婚或谈恋爱的意愿不强,只有7.6%的单身硕博渴望婚姻,且愿意在必要时降低择偶要求。即便是渴望迈入婚姻的单身硕博,也未期待早结婚,多数人希望在30岁前成家。

论文才是博士的“孩子”

相比硕士,在读博士年龄更大,结婚生娃成为一件需要开始着急的事。但与此同时,学业、经济等压力也相应增大。对不少博士生而言,生孩子不是一个必要选项,“生出”一篇篇论文才是硬性要求。

北京某高校**专业三年级在读博士高雯(化名)今年28岁,单身,其所在专业36名学生,仅4名在读博前已为人父母。洪盟此前所在实验室,9名博士生中,也仅有1名有工作经历的50岁博士生已婚,其余未婚未育博士生在26岁左右。

“我觉得老师不会希望学生在这个时候生孩子。”高雯表示。博士生学业压力大,她必须在就读期间发表一篇C类刊物论文、一篇普通刊物论文并提交一份硕士论文,才能顺利毕业,若结婚生子,时间安排是个不小挑战。

即便是男博士生,全日制在读期间结婚生育也不容易。

洪盟向时代周报记者解释,其实验室博士生需要在A类刊物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导师会要求博士生探索实验室以前未接触的领域,增加了博士生**文难度,有的博士生读了三年,还发不出一篇论文。毕业成了难题,延毕风险无法忽视,一不小心无法完成学业,可能辜负自己多年的努力。

除此之外,接触异性机会少、经济收入水平低和生活节奏难安排,也使结婚生育成为小概率**。

“博士的圈子很小,不会像本科、硕士时那样参加很多社团活动,我们每天只聚焦自己的研究方向,只能接触到身边的人。收入也不高,每个月1500元补助和每年不足两万元奖学金只能满足自身生活。”高雯表示。

如选择结婚生子,将给高雯的生活带来一系列问题。包括寝室“上床下桌”结构不方便孕妇行动、家人难以照料,以及回家养胎违反全日制在校规定。

对不少博士生而言,在读期间未婚未育还不足以造成太大压力,毕业以后何时结婚生育,可能才是难题。

李思颖观察到,学校5年前进来一批刚毕业的博士生,去年从导师纷纷晋升为副教授后才纷纷结婚怀孕,目前这批教师约35岁。“之前老师还没晋升时,说他们非常忙。我猜测,晋升后工作更稳定,孩子就读大学附小、附中也更有保障,这个时候结婚生子压力应该会小很多。”

鼓励政策能否有效?

在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问题背后,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人口问题。

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2021》显示,2020年国内人口出生率8.52‰,为历年最低,结婚登记814.33万对,结婚登记人数已连续多年递减。与此同时,高学历人群不断壮大,2021年全国招收硕博研究生达117.65万人。

周燕芳认为,老龄化和少子化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人口问题关乎社会发展,需综合施策,根源提升女性生育意愿。建议加快建立健全家庭社会友好的政策体系,鼓励和保障在校硕士和博士生结婚生育是其中重要一环。

现实情况是,多数硕士生毕业年龄约25岁,毕业前并非被催婚的年纪。而年龄更大的博士生在面对结婚生育问题的同时,也面临着更重的学业和经济压力。“适龄结婚”并不容易。

“在读硕士普遍年龄偏小,在读博士虽年龄较合适,但学校生活条件与步入社会后不同,收入也偏低。这种背景下,在读硕博士结婚意愿较低。受收入和其他硬性条件影响,通过增加学制、给予法定产假等措施鼓励生育,作用也比较有限。”3月8日,**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告诉时代周报记者。

在李思颖的规划中,博士毕业后,她也会做高校教师。是否跟随以上教师结婚生育的人生轨迹,需要考虑未来的学业、生活压力和自己的适婚适育年龄。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LMC,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5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