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社会学概论自考真题浙江)

前沿拓展:


一、判断题 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 【解析】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

比为失业水平。

二、概念题

1.“下岗” [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下岗”是职工下岗的简称,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远远超过社会生产的需求,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结果造成不少需要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暂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成为下岗职工。职工下岗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安置就业任务,结果造成冗员充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以往积存的富余人员分离出去。

2.“下岗”与失业并轨[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下岗”与失业并轨是指针对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状况,**从1995年推出了再就业工程,即充分发挥**、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扶安置就业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服务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信息,在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组织职业指导,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通过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支持社会各方面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和生产自救基地,用于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人员。

3.再就业工程[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再就业工程是指充分发挥**、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扶安置就业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针对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状况,**从1995年推出了再就业工程。

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服务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信息,在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组织职业指导,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

4.失业陷阱[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失业陷阱是指在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共同作用下,某些低收入者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很高的“失业时的实有收入”对“就业时的实有收入”的替代率,即失业者失业时净补助收入与其如果找到工作时的可能净收入之比率。在这种社会保障税收制度下,可能有某些人失去寻找工作的动力,从而形成失业陷阱。

5.结构性失业[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这种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在一些行业中劳动力稀缺(如一些“朝阳产业”),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却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者(如一些“夕阳产业”),这样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失业就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二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三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更长,再就业的速率更低,同时,其更多集中在一些低劳动技能的群体中,或者是集中在劳动者居住在经济落后而工作机会缺乏的地区群体中。

6.失业保险[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三、简答题 1.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天津财大2006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1)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美国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联邦**颁布了标志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社会保障法案》,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从那时到现在的60多年中,虽然立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经过许多调整,但基本政策并未改变。

(2)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目的

在美国,失业保险是联邦**和州**联合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一方面,联邦**对失业保险的实施给予广泛的指导;另一方面,各个州都制定了本州的失业保险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失业保险制度。

(3)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受益者

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员包括私营工商业部门的职工、农业工人、州及地方**的雇员、非盈利性组织的雇员,联邦**门的雇员等;但州**的治安人员、家庭工人和个体者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4)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

失业保险金主要来源于雇主按雇员人数缴纳的工资税,除了极少数州之外,其他州的失业保险的被保人都不缴纳保险费。在所缴纳的工资税中,联邦工资税税率为工资总额的0.5%。州工资税税率约为2.7%,但各州该税率的高低不尽一致。联邦**把工资税的90%返回给各州,其余的用做州的贷款或充当扩大保险给付计划的资金。

小编综合来说,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因此便于博采众长,失业保险也是如此,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2.为什么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人大2008、2005年研]

答: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源于以下四个原因:

(1)失业保险的目标决定了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

除了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之外,失业保险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因此,它不能像其他保险项目那样可以由被保险人无限期地享受,而必须规定一个适当的待遇给付期限,超过此期限,即使仍然符合失业的条件,也不能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从失业者层面来讲,失业保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物资帮助,使他们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同时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通过帮助失业者提高劳动技能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失业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

失业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失业保险不可能像养老、工伤保险那样进行无期限或长期限的支付,而是根据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确定一个给付期限。

失业保险负有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任务,规定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是为了发挥失业保险的整体作用,既保证暂时的生活又强制再就业。

(3)从根本上说,失业保险的存在是为了让失业者再就业,如果不规定最长给付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人不思进取,出现“养懒汉”的现象,而且,如果不加时间限制的领取失业保险金,必然会引起失业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造成失业保险基金的浪费。

(4)失业者不可能永远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各国都规定了失业保险待遇停止支付的各种情况。

除了因领取期限已满,失业保险金自动停止支付外,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也有可能停止支付失业保险。例如,失业者不愿接受或故意失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工作,或拒绝接受就业机构提供的再就业所必需的职业培训,已经或正企图骗取失业保险金等情况。**在这方面的规定是,有下列情况之一就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也停止支付: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设计为个人账户制吗?为什么?[人大2006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不可以设计为个人账户制,其原因主要如下:

(1)失业保险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体现共济性原则

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保险形式。而失业保险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失业保险基金是专门给付职工在失业期间保障基本生活的、法定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如果能在较大范围内做到社会统筹,应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的平衡调剂,避免出现地区或行业间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失业保险要体现共济性原则。

(2)个人账户制不利于职工再就业

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要适度,失业保险金的大小既要适当低于本人失业前的工资水平,又要适当高于社会救济金的标准。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也必须作出规定,这将有利于失业者减少依赖,积极寻找重新就业的机会。而个人账户制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保险形式,将会增加投保人再就业的惰性,不利于职工再就业。

4.**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人大2005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际覆盖面仍然较窄

(2)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

① 在收入方面,由于实际参保人数与应保人数相差大,实际保费低于应收保费是实际覆盖面窄的必然结果;另外,企业还往往擅自降低缴费基数,也是实际收费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管理环节,一些地方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利用部分基金结余进行投资时因失误而造成基金损失,从而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基础和对失业人员进行补偿的能力。

在支出方面,冒领失业保险金的现象仍然存在,失业后隐性就业者仍然在挑战着失业保险制度,而一些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基金条件的人却因不了解失业保险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④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在保险金发放与培训服务、就业促进方面的支出结构还不尽合理。

(3)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出进行监督,**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未到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基本上仅仅是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而且一些检查演变成了“走过场”;**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亦未完全到位。

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有什么关系? [ 人大2011年研 ]

答:(1)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最低生活保障的根本目标是运用国家财力帮助那些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摆脱生活困难,使其达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① 生存保障原则。在当代社会,生存权不公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合法权益的基础。因此,保障全体国民的生存权是国家和社会的当然职责与基本义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各国或各地区确定的保障标准不一,但是最低生活保障线能够维持受助者最低生活水准的“保底”原则却是一致的。换言之,贫困人口在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后,能够避免挨饰饿受冷冻,并能够享受最起码的生活条件。

② 普遍性原则。尽管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之下的个人和家庭,但这一标准是开放的,社会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有无职业、只要生活陷入困境,就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一律平等。因此,它所起的“保底”作用,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适用的标准。

③ 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原则。一般而言,经历过共同贫穷的时代后,人们对贫困人口的认定,通常是与他周围的人群相比较的。在**这样大的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更是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如北京市的贫困人口只能和北京市的市民来比较,不可能与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居民来比较。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的原则,即与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如果保险范围过窄,保障水平过低,就不可能真正解除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 如果保障范围过大,标准过高,则可能扭曲这一制度的社会功能,甚者会形成贫困陷阱。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避免水平过低与过高的现象。

④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在历史上,总把对贫困者的救助视为一种恩赐、施舍与怜悯,受助者以牺牲人格尊重为代价。然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其所体现的恰恰是国家与社会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与义务,而接受救助则是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即救助者与受助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不能损害个人尊严。否则,将会产生与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相反的效果。

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应当遵循法制化、规范化等原则。

(2)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国家规定的各企业单位等都要依法执行的最低报酬制度,即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所能获得的最低的工资报酬,且这一报酬应该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的关系。

①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一定的保障标准。这一标准由各地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对孤寡老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济。由于地区差异大,因而不同地区最低标准存在差异。

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应该要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原因是如果劳动者不工作时所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比工作时所得的最低工资要高,那么他们会更愿意放弃工作而选择领取定额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鼓励生产和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造成“养懒汉”现象。

③最低工资水平要能保证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如果劳动者努力工作的结果是最低生活水平还得不到满足,那么也同样会降低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都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的两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益。

6.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武汉大学2012年研 ]

答: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解决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西方农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将失业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就业不足,西方各国都将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应对措施也由单纯的发放失业补贴变为积极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2)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

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大量吸纳失业人员。实践证明,发展小型企业对缓解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为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以吸引就业人口。

(3)加强劳动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己普遍建立了职业介绍网络系统。其中有国家开办的,也有社团和私人开办的。英、法、日、瑞典等国家劳动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4)**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也是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如下:

①**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保证就业政策的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在重新确定财政支出对象时,考虑把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从向现有企业提供补贴转向促进制订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上来。同时,还实施旨在减少企业税收和福利开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劳动成本的各项税收调节政策。

②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以便多吸纳失业人员。

③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增加就业。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第一是直接变卖企业给私人,第三是实行股份制,将国有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国家**仍持有一定股票,以实现控股权和否决权。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改革也对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促进科技政策同就业政策的结合。旨在鼓励发展可以**短期或长期就业增加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发挥新科技在扩展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加速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扩大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援助,促进其各项产业的发展,进而为提供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⑤加强对外经济的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对外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输出,一般还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劳务随同输出,这不仅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又会带动劳动力的跨国输出尤其是发展**家应该引起重视。

(5)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

这是西欧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即缩短工时,提倡雇用非全日工,使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

(6)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式

①对摩擦性失业者,**采取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方式来解决。

②对结构性失业者,采取培训的办法,并通过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③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景气而受影响的失业者,国家应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适度经济增长,从宏观政策上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必要时还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一些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生产和就业。

(7)改革福利制度,增加就业

①鼓励老年劳动者提前退休,让青年人顶替空位。

②为改变依赖救济的穷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有识之士建议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让身体健全、又未到退休年龄的人通过劳动养家糊口。第一,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提高技能水平尽快就业。第三,调控失业,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再次,建立突发性重大**情况下的应对机制,重大突发**会对就业形势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国家为了缓解突发**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采取了多方面的应急措施。

四、论述题 1. 论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 ]

答:劳动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作、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如下:

(1)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对促进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业促进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失业保障在许多国家已经由被动的失业后补救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产生之初,并没有专门的失业保障,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劳动者的疾病、工作、残障和老年风险的保障和保险金给付,帮助劳动者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重新步入劳动力市场,这是一种间接的就业促进作用。而自 1905 年第一个《失业保险》制度在法国诞生以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己经从单纯的失业救助发展到了失业救助和就业促进的双重职能制度安排,使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发挥的作用史加全面。总起来讲,社会保障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促进就业的作用:

①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使劳动者能够在维护体面的情形下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己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

③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3)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通常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主体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良险推动因素,社会保障的发展归根到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

(4)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就业,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素质不高,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社会保障不仅应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应在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①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②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放到与失业救助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使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入增加,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

2. 论述失业保险制度面监的压力及其在改革中与就业促进的互动。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研 ]

答:(1)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压力

失业率不断升高,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

近些年,全球经济状况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的失业率普遍上升,如欧盟1995年12月底的平均失业率已达10.9%,使也总人口超过1800万,其中48%为长期失业者;德国的失业率已经从1970年的0.7%上升到1997年的11.4%,瑞典1997年的失业率也高达9.9%。加上由于经济不景气使使也期限不断延长,而失业保险水平又有所上升,这些都会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

②失业保险入不敷出,支付压力沉重

失业者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使保险费用支出增加,另一方面又减少子失业保险的收入,因此,会造成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沉重的财政压力,**又必须不断举债并增加税收,从而加重社会、个人和企业的负担,严重阻碍经济增长,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就业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③高水平失业保险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经济健康增长

较高水平的失业保险待遇一方面会使部分社会成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愿意参加社会劳动,造成“养懒汉”现象;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失业保险来自于高水平的税费,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提升雇佣水平,也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失业保险在改革中与就业促进的互动

近10年来,各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的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将失业保险工作的中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基金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通过增加失业保险支出中的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参加培训情况挂钩、提供各种再就业补助等方式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突出就业导向是失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改革趋势。

如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除60%用于保险给付外,余下40%中的大部分被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及其补贴、补助企业雇佣等促进就业的工作上上。目前,英国和法国每年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分别为 30 亿英镑、170 亿法郎。德国的失业保险部门也成了各级**推行各级劳动就业政策的责任机构之一。 美国**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也更加重视职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克林顿执政时 期就制定了《美国再就业法案》,主旨就是促进失业者得到他们所需的有效的、高质量的培训。 可以看出,目前各国失业保险制度中促进就业的规定越来越多,失业保险越来越向就业保险 靠拢。

经过1986 年以来的发展,**的失业保险已从制度象征演变成有效制度,在保障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就业形势长期严峻的条件下,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

3. 结合你所在地区再就业政策谈谈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如何完善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 [ 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研 ]

答: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完善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如下:

(1)从积极失业治理的思路来看,主要包括:控制和减少劳动力供给,如控制人口增长,延缓新增劳动力初次就业的时间,提前退休,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家庭抚养能力,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调整劳动力供求结构,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如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允许多种形式的不充分就业存在,鼓励和支持失业者创业,实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减轻工资刚性对就业需求的限制。积极失业治理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这在源头上增强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能力,间接降低了对失业保险基金的需求压力。

(2)从失业保险制度本身来看,应当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增加失业保险资金的有效供给,适度控制,合理满足对失业保险资金的有效需求。从供给管理方面看,具体思路是:扩大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改变目前向企业征收为主、个人缴费意识差,**财政预算软约束,补贴数额小、不确定、缺乏“兜底”功能的状况,推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制度,“三方负担”的**财政预算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提高统筹层次,发挥调剂功能;适当提高费率,实现部分积累;实行差别费率,体现社会公平;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

(3)从需要管理方面来看,是在失业保险基金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有限度、有步骤地增加需求,合理满足有效需求。这里所讲的有效需求,是指从实际出发,能够满足的需求。因为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意味着失业保险基金需求总量的增长。超过保险基金供给能力的需求膨胀,只会使失业保险制度“破产”。需求管理的具体思路是:扩大保障范围,应当公平合理;提高保障水平;规范资格条件;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促进隐性就业显性化;积极创造条件,使国企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制度“并轨”;加强制度整合,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功能。

拓展知识:

前沿拓展:


一、判断题 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9年研]

【】× 【解析】失业程度是指社会失业时间的平均长度。社会的失业人数与社会一般劳动力之

比为失业水平。

二、概念题

1.“下岗” [南开大学2004年研]

答:“下岗”是职工下岗的简称,是我国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造成的一种客观现象。我国人口多,劳动力总量大、增长快,远远超过社会生产的需求,就业岗位相对不足,结果造成不少需要分流的企业富余人员暂时找不到就业机会而成为下岗职工。职工下岗现象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就业制度在经济转轨过程中的必然反映。在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下,国有企业承担了过多的安置就业任务,结果造成冗员充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把以往积存的富余人员分离出去。

2.“下岗”与失业并轨[南开大学2005年研]

答:“下岗”与失业并轨是指针对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状况,**从1995年推出了再就业工程,即充分发挥**、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扶安置就业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

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服务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信息,在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组织职业指导,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通过给予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失业人员和企业富余人员组织起来就业或自谋职业;支持社会各方面兴办劳动就业服务企业和生产自救基地,用于安置失业人员和下岗人员;鼓励用人单位招用失业人员和企业下岗人员。

3.再就业工程[华中农大2008年研]

答:再就业工程是指充分发挥**、企业、劳动者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综合运用政策扶持和就业服务手段,实行企业安置、个人自谋职业和社会帮扶安置就业相结合,重点帮助失业6个月以上的职工和生活困难的企业富余人员尽快实现再就业。针对企业下岗和失业人员大量增加的状况,**从1995年推出了再就业工程。

具体做法是:利用各种服务机构为失业人员提供职业信息,在失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之间牵线搭桥;组织职业指导,开展转业训练,提高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通过给予优惠政策等。

4.失业陷阱[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研]

答:失业陷阱是指在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的共同作用下,某些低收入者事实上存在着一个很高的“失业时的实有收入”对“就业时的实有收入”的替代率,即失业者失业时净补助收入与其如果找到工作时的可能净收入之比率。在这种社会保障税收制度下,可能有某些人失去寻找工作的动力,从而形成失业陷阱。

5.结构性失业[武汉大学2010年研]

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这种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在一些行业中劳动力稀缺(如一些“朝阳产业”),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却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者(如一些“夕阳产业”),这样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失业就不可避免。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二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三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更长,再就业的速率更低,同时,其更多集中在一些低劳动技能的群体中,或者是集中在劳动者居住在经济落后而工作机会缺乏的地区群体中。

6.失业保险[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研]

答:失业保险是指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原因失去工作、中断收入的劳动者,提供限定时期的物质帮助以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对保障失业者的基本生活、促进再就业、弱化失业负效应、稳定社会秩序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失业保险制度正朝着“就业导向型”发展。

三、简答题 1.美国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内容。[天津财大2006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是国家通过立法强制实施,由社会集中建立失业保险基金,对非因本人意愿中断就业失去工资收入的劳动者提供一定时期的物质帮助及再就业服务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它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保险的重要项目之一。

(1)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建立

美国保障制度建立于20世纪30年代,1935年联邦**颁布了标志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确立的《社会保障法案》,从此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失业保险制度。从那时到现在的60多年中,虽然立法中的一些具体问题经过许多调整,但基本政策并未改变。

(2)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目的

在美国,失业保险是联邦**和州**联合实施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其目的在于保障劳动力再生产的正常进行。一方面,联邦**对失业保险的实施给予广泛的指导;另一方面,各个州都制定了本州的失业保险法,形成了多种形式的失业保险制度。

(3)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受益者

享受失业保险的人员包括私营工商业部门的职工、农业工人、州及地方**的雇员、非盈利性组织的雇员,联邦**门的雇员等;但州**的治安人员、家庭工人和个体者不在保险范围之内。

(4)美国的失业保险制度的资金来源

失业保险金主要来源于雇主按雇员人数缴纳的工资税,除了极少数州之外,其他州的失业保险的被保人都不缴纳保险费。在所缴纳的工资税中,联邦工资税税率为工资总额的0.5%。州工资税税率约为2.7%,但各州该税率的高低不尽一致。联邦**把工资税的90%返回给各州,其余的用做州的贷款或充当扩大保险给付计划的资金。

小编综合来说,美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起步较晚,因此便于博采众长,失业保险也是如此,在不断发展完善中。

2.为什么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人大2008、2005年研]

答: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源于以下四个原因:

(1)失业保险的目标决定了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

除了保障失业者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之外,失业保险的另一个目标是促进失业者尽快重新就业,因此,它不能像其他保险项目那样可以由被保险人无限期地享受,而必须规定一个适当的待遇给付期限,超过此期限,即使仍然符合失业的条件,也不能继续享受失业保险待遇。

从失业者层面来讲,失业保险的目标主要是通过对非自愿失业者提供物资帮助,使他们失业期间的基本生活得以维持,从而为他们再就业提供了缓冲期,使他们有时间寻找新的工作,同时还为失业者提供就业培训和指导,通过帮助失业者提高劳动技能促使他们尽快实现再就业。

(2)失业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失业保险要规定最长的待遇给付期

失业的暂时性和阶段性,决定了失业保险不可能像养老、工伤保险那样进行无期限或长期限的支付,而是根据失业者的平均失业时间确定一个给付期限。

失业保险负有保障基本生活和促进就业的双重任务,规定失业保险的给付期限,是为了发挥失业保险的整体作用,既保证暂时的生活又强制再就业。

(3)从根本上说,失业保险的存在是为了让失业者再就业,如果不规定最长给付期,就有可能造成一些人不思进取,出现“养懒汉”的现象,而且,如果不加时间限制的领取失业保险金,必然会引起失业保险基金的入不敷出,造成失业保险基金的浪费。

(4)失业者不可能永远享受失业保险待遇,各国都规定了失业保险待遇停止支付的各种情况。

除了因领取期限已满,失业保险金自动停止支付外,在另外一些情况下,也有可能停止支付失业保险。例如,失业者不愿接受或故意失去职业介绍机构介绍的工作,或拒绝接受就业机构提供的再就业所必需的职业培训,已经或正企图骗取失业保险金等情况。**在这方面的规定是,有下列情况之一就停止领取失业保险金,其他失业保险待遇也停止支付:重新就业的;应征服兵役的;移居境外的;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被判刑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无正当理由,拒不接受当地****指定的部门或者机构介绍的工作的;有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的。

3.失业保险制度可以设计为个人账户制吗?为什么?[人大2006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不可以设计为个人账户制,其原因主要如下:

(1)失业保险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体现共济性原则

保险制度中的个人账户一般是指在国家行政强制力和信用保证的基础上,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保险形式。而失业保险需要在较大范围内实行社会统筹。失业保险基金是专门给付职工在失业期间保障基本生活的、法定的经费,实行专款专用。如果能在较大范围内做到社会统筹,应有利于失业保险基金的平衡调剂,避免出现地区或行业间负担畸轻畸重的问题。失业保险要体现共济性原则。

(2)个人账户制不利于职工再就业

失业保险的待遇标准要适度,失业保险金的大小既要适当低于本人失业前的工资水平,又要适当高于社会救济金的标准。对领取失业保险金的期限也必须作出规定,这将有利于失业者减少依赖,积极寻找重新就业的机会。而个人账户制采取“个人预缴、专款储蓄”的保险形式,将会增加投保人再就业的惰性,不利于职工再就业。

4.**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人大2005年研,南开大学2011年研]

答:**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如下:

(1)实际覆盖面仍然较窄

(2)失业保险基金运行情况不良

① 在收入方面,由于实际参保人数与应保人数相差大,实际保费低于应收保费是实际覆盖面窄的必然结果;另外,企业还往往擅自降低缴费基数,也是实际收费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在管理环节,一些地方挪用失业保险基金的现象屡禁不止,或者利用部分基金结余进行投资时因失误而造成基金损失,从而大大削弱了失业保险基金的基础和对失业人员进行补偿的能力。

在支出方面,冒领失业保险金的现象仍然存在,失业后隐性就业者仍然在挑战着失业保险制度,而一些符合申领失业保险基金条件的人却因不了解失业保险而放弃了自己的权利。

④ 失业保险基金的支出结构不合理,在保险金发放与培训服务、就业促进方面的支出结构还不尽合理。

(3)监督机制尚不健全

根据《失业保险条例》,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失业保险费的征收和失业保险待遇的支出进行监督,**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但这种监督并未到位。如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企业失业保险费缴纳情况的检查与监督基本上仅仅是在每年年初进行一次,而且一些检查演变成了“走过场”;**门和审计部门对失业保险基金的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监督亦未完全到位。

5.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有什么关系? [ 人大2011年研 ]

答:(1)最低生活保障

最低生活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基本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的一种社会救助制度安排。最低生活保障的根本目标是运用国家财力帮助那些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线的贫困人口摆脱生活困难,使其达到最基本的生活水平。作为“社会最后一道安全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确立及其实施,必须遵循如下的原则:

① 生存保障原则。在当代社会,生存权不公是公民在现代生活中最重要的权利,也是公民享受其他合法权益的基础。因此,保障全体国民的生存权是国家和社会的当然职责与基本义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就是为保障国民生存权而建立的社会保障制度。尽管各国或各地区确定的保障标准不一,但是最低生活保障线能够维持受助者最低生活水准的“保底”原则却是一致的。换言之,贫困人口在获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后,能够避免挨饰饿受冷冻,并能够享受最起码的生活条件。

② 普遍性原则。尽管最低生活保障的对象是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之下的个人和家庭,但这一标准是开放的,社会成员不论其身份地位、有无职业、只要生活陷入困境,就有获得救助的权利。也就是说,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下,全体社会成员一律平等。因此,它所起的“保底”作用,是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适用的标准。

③ 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原则。一般而言,经历过共同贫穷的时代后,人们对贫困人口的认定,通常是与他周围的人群相比较的。在**这样大的且地区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更是不可能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如北京市的贫困人口只能和北京市的市民来比较,不可能与贵州省贫困地区的居民来比较。因此,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必须坚持与当地实际生活水平相联系的原则,即与当地居民的总体生活水平和各方承受能力相适应。如果保险范围过窄,保障水平过低,就不可能真正解除贫困人口的生存危机; 如果保障范围过大,标准过高,则可能扭曲这一制度的社会功能,甚者会形成贫困陷阱。因此,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应当避免水平过低与过高的现象。

④维护受助者尊严原则。在历史上,总把对贫困者的救助视为一种恩赐、施舍与怜悯,受助者以牺牲人格尊重为代价。然而,在现代社会,社会救助上升到法律规范的层面,其所体现的恰恰是国家与社会对解决贫困问题的责任与义务,而接受救助则是社会成员在遭遇生活困境时应当享受的法定权益。这一制度的核心价值在于平等,即救助者与受助者的地位是完全平等的。因此,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不能损害个人尊严。否则,将会产生与建立这一制度的初衷相反的效果。

此外,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还应当遵循法制化、规范化等原则。

(2)最低工资制度

最低工资制度,是指国家规定的各企业单位等都要依法执行的最低报酬制度,即劳动者付出劳动以后所能获得的最低的工资报酬,且这一报酬应该能够满足其基本的生活需要,并与当时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3)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最低工资制度的关系。

①在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一定的保障标准。这一标准由各地按照当地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义务教育费用确定。对孤寡老人按当地低保标准实行全额救济。由于地区差异大,因而不同地区最低标准存在差异。

②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应该要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原因是如果劳动者不工作时所获得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比工作时所得的最低工资要高,那么他们会更愿意放弃工作而选择领取定额的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这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不利于鼓励生产和促进劳动者努力工作,造成“养懒汉”现象。

③最低工资水平要能保证劳动者的最低生活水平。如果劳动者努力工作的结果是最低生活水平还得不到满足,那么也同样会降低其劳动的积极性,同时影响着社会秩序的稳定性。

④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最低工资制度都是保障劳动者基本生活水平的两种手段,二者相辅相成,相互制约,共同维护着劳动者最基本的生存权益。

6. 西方国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哪些? [ 武汉大学2012年研 ]

答:失业是指达到就业年龄具备工作能力谋求工作但未得到就业机会的状态。解决失业问题最根本的措施还是发展经济、扩大就业。西方农家解决失业问题的具体措施有以下几点:

(1)将失业救助与促进就业相结合

面对全球范围内的高失业率和严重的就业不足,西方各国都将促进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发展目标,应对措施也由单纯的发放失业补贴变为积极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

(2)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

给小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大量吸纳失业人员。实践证明,发展小型企业对缓解失业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实行“小企业孵化计划”,为小型企业的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优惠,以吸引就业人口。

(3)加强劳动就业咨询工作,开展职业介绍服务

目前,发达国家己普遍建立了职业介绍网络系统。其中有国家开办的,也有社团和私人开办的。英、法、日、瑞典等国家劳动行政部门都有专门的就业服务机构。

(4)**通过各种经济政策促进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是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措施,也是有效解决失业问题的根本。促进经济增长的方法如下:

①**通过财政、货币政策保证就业政策的实施。其具体做法是:在重新确定财政支出对象时,考虑把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从向现有企业提供补贴转向促进制订和实施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方面上来。同时,还实施旨在减少企业税收和福利开支负担,从而降低企业劳动成本的各项税收调节政策。

②金融政策。主要通过调整利率,**一些行业、产业的发展,以便多吸纳失业人员。

③实现国有企业私有化来增加就业。近几年来,西方国家对国有企业实行私有化,第一是直接变卖企业给私人,第三是实行股份制,将国有企业股票公开上市,国家**仍持有一定股票,以实现控股权和否决权。国有企业私有化的改革也对增加就业起到了积极作用。

④促进科技政策同就业政策的结合。旨在鼓励发展可以**短期或长期就业增加的技术革新和技术进步。积极发挥新科技在扩展就业岗位方面的作用,加速新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并通过扩大向欠发达地区的技术转让和技术援助,促进其各项产业的发展,进而为提供就业岗位奠定基础。

⑤加强对外经济的合作,开拓国外市场。对外投资不仅仅是资本的输出,一般还包括机器设备、原材料及劳务随同输出,这不仅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又会带动劳动力的跨国输出尤其是发展**家应该引起重视。

(5)减少工作时间,实行工作分享

这是西欧各国通常采用的办法:即缩短工时,提倡雇用非全日工,使更多的人有就业的机会。

(6)对不同类型的失业者提供不同的就业方式

①对摩擦性失业者,**采取提供信息职业介绍等方式来解决。

②对结构性失业者,采取培训的办法,并通过一些新技术的运用积极创造一些新的就业岗位。

③对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不景气而受影响的失业者,国家应运用财政、税收等经济手段,采取适度经济增长,从宏观政策上避免经济的大起大落,必要时还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以维护一些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继续生产和就业。

(7)改革福利制度,增加就业

①鼓励老年劳动者提前退休,让青年人顶替空位。

②为改变依赖救济的穷人越来越多的现状,有识之士建议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让身体健全、又未到退休年龄的人通过劳动养家糊口。第一,加强培训和就业服务,帮助失业者提高技能水平尽快就业。第三,调控失业,鼓励企业减少裁员。再次,建立突发性重大**情况下的应对机制,重大突发**会对就业形势产生很大影响,一些国家为了缓解突发**所造成的大规模失业采取了多方面的应急措施。

四、论述题 1. 论述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 [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研 ]

答:劳动就业是指劳动者同生产的物质条件相结合,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或提供劳务,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社会保障是指国家通过立法,积极动员社会各方面资源,保证无收入、低收入以及遭受各种意外灾害的公民能够维持生存,保障劳动者在年老、失业、患病、工作、生育时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同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逐步增加公共福利水平,提高国民生活质量。劳动就业与社会保障的关系如下:

(1)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两个基本问题,两者之间互相联系、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社会保障作为社会的“安全网”和改革的“减震器”,对促进就业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就业促进已经成为社会保障尤其是失业保障制度发展的必然趋势,失业保障在许多国家已经由被动的失业后补救转变为积极的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业率的提高对于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亦发挥着重要作用。

(2)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在19世纪后期的德国产生之初,并没有专门的失业保障,当时社会保障制度对于促进就业的作用在于通过对劳动者的疾病、工作、残障和老年风险的保障和保险金给付,帮助劳动者重新开始正常的生活,重新步入劳动力市场,这是一种间接的就业促进作用。而自 1905 年第一个《失业保险》制度在法国诞生以来,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各国的失业保障制度己经从单纯的失业救助发展到了失业救助和就业促进的双重职能制度安排,使社会保障对促进就业发挥的作用史加全面。总起来讲,社会保障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着促进就业的作用:

①社会保障通过为陷入生活困境或暂时失去收入来源的社会成员提供经济援助这一基本功能的发挥,使劳动者能够在维护体面的情形下尽快渡过难关,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社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场,有利于积极就业。

②现代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到今天,己不仅仅是基本的生活保障制度,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教育福利的实施和对劳动者的职业和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能力,使之能够应付繁复多变的市场风险。

③统一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利于形成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提高劳动力流动性和信息对称度,减少就业壁垒和摩擦性失业,可以缩短劳动者的失业周期,提高就业率。

(3)就业促进社会保障发展。就业和社会保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社会保障的发展离不开就业。在现代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化,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面临着社会化的风险,为社会保障提出了更高的水平和规模要求。另一方面,就业为社会保障提供了发展和运行的经济和财政支援。从狭义上讲,社会保障(尤其是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保险)通常是以就业劳动者为参保主体的,劳动者及其单位的缴费构成了社会保障基金的主要部分,为社会保障制度的运行提供了最基本的经济基础;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充分就业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之一,而且是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良险推动因素,社会保障的发展归根到底得益于经济的发展,就业所推动的经济发展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了最终、最根本的经济后盾。

(4)利用社会保障促进就业的措施。社会保障可以促进就业,充分就业可以促进社会保障的健康发展。现阶段,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供给大于需求,劳动力素质不高,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相对较弱。社会保障不仅应为社会成员提供生活保障,而且应在促进就业和就业保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①通过建立统一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劳动力市场发育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消除劳动力流动壁垒,实现就业市场化,提高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有效性。

②建立就业导向型的失业保障制度,,变失业保障为就业保障。“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失业保障制度不仅要为失业劳动者提供经济保障,而且应该在就业服务、就业培训、职业介绍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将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技能培训放到与失业救助同等重要的位置,不仅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劳动能力,而且使劳动力资源整体素质得到优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③努力提高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就业的功能。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中如果实行一定的收入豁免政策,将促使贫困家庭有劳动能力的成员积极参与社会劳动,进而使其收入增加,生活状态得到改善,等等。

2. 论述失业保险制度面监的压力及其在改革中与就业促进的互动。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年研 ]

答:(1)失业保险制度面临的压力

失业率不断升高,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

近些年,全球经济状况普遍不景气,许多国家的失业率普遍上升,如欧盟1995年12月底的平均失业率已达10.9%,使也总人口超过1800万,其中48%为长期失业者;德国的失业率已经从1970年的0.7%上升到1997年的11.4%,瑞典1997年的失业率也高达9.9%。加上由于经济不景气使使也期限不断延长,而失业保险水平又有所上升,这些都会导致失业保险支出越来越大。

②失业保险入不敷出,支付压力沉重

失业者数量的增加一方面使保险费用支出增加,另一方面又减少子失业保险的收入,因此,会造成失业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和沉重的财政压力,**又必须不断举债并增加税收,从而加重社会、个人和企业的负担,严重阻碍经济增长,从而又进一步影响就业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③高水平失业保险助长不良风气,影响经济健康增长

较高水平的失业保险待遇一方面会使部分社会成员贪图享受、不思进取,不愿意参加社会劳动,造成“养懒汉”现象;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失业保险来自于高水平的税费,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增加,不利于提升雇佣水平,也影响企业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

(2)失业保险在改革中与就业促进的互动

近10年来,各国在失业保险制度方面的一个突出的改革方向就是变消极的生活保障为积极的就业保障。许多国家不仅将失业保险工作的中心逐步向这方面转移,而且在失业保险基金的分配上,也开始注重失业保险促进就业功能的发挥。通过增加失业保险支出中的职业培训支出比重、将失业保险待遇与参加培训情况挂钩、提供各种再就业补助等方式促进失业者再就业,突出就业导向是失业保险制度最明显的改革趋势。

如德国的失业保险基金支出中,除60%用于保险给付外,余下40%中的大部分被用于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及其补贴、补助企业雇佣等促进就业的工作上上。目前,英国和法国每年用于职业培训的经费分别为 30 亿英镑、170 亿法郎。德国的失业保险部门也成了各级**推行各级劳动就业政策的责任机构之一。 美国**进入20 世纪90 年代,也更加重视职业培训和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克林顿执政时 期就制定了《美国再就业法案》,主旨就是促进失业者得到他们所需的有效的、高质量的培训。 可以看出,目前各国失业保险制度中促进就业的规定越来越多,失业保险越来越向就业保险 靠拢。

经过1986 年以来的发展,**的失业保险已从制度象征演变成有效制度,在保障部分失业人员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安定,推行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失业职工再就业,积极配合企业改革,分流、安置富余职工方面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就业形势长期严峻的条件下,失业保险制度向就业保障机制发展更加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在解决失业人员的生活问题的同时尽最大可能地促进失业者重新就业,将是失业保险制度的主要目标。

3. 结合你所在地区再就业政策谈谈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如何完善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 [ 东北财经大学2004年研 ]

答:我国体制转轨时期完善就业、再就业和失业保险制度的措施如下:

(1)从积极失业治理的思路来看,主要包括:控制和减少劳动力供给,如控制人口增长,延缓新增劳动力初次就业的时间,提前退休,提高劳动力素质和家庭抚养能力,从而降低劳动力参与率;调整劳动力供求结构,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技术结构的调整,培育和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减少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保持经济快速增长,增加对劳动力的总需求,如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允许多种形式的不充分就业存在,鼓励和支持失业者创业,实行灵活的劳动力市场工资。减轻工资刚性对就业需求的限制。积极失业治理制度的目标是实现充分就业,这在源头上增强了失业保险基金的筹集能力,间接降低了对失业保险基金的需求压力。

(2)从失业保险制度本身来看,应当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着手,双管齐下,增加失业保险资金的有效供给,适度控制,合理满足对失业保险资金的有效需求。从供给管理方面看,具体思路是:扩大资金来源,拓宽筹资渠道。改变目前向企业征收为主、个人缴费意识差,**财政预算软约束,补贴数额小、不确定、缺乏“兜底”功能的状况,推行个人缴纳失业保险费制度,“三方负担”的**财政预算的比例结构较为合理;提高统筹层次,发挥调剂功能;适当提高费率,实现部分积累;实行差别费率,体现社会公平;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效率。

(3)从需要管理方面来看,是在失业保险基金有效供给的基础上,有限度、有步骤地增加需求,合理满足有效需求。这里所讲的有效需求,是指从实际出发,能够满足的需求。因为扩大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意味着失业保险基金需求总量的增长。超过保险基金供给能力的需求膨胀,只会使失业保险制度“破产”。需求管理的具体思路是:扩大保障范围,应当公平合理;提高保障水平;规范资格条件;加强劳动用工管理,促进隐性就业显性化;积极创造条件,使国企下岗职工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制度“并轨”;加强制度整合,发挥社会保障制度的系统功能。

拓展知识: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学习好,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568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