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民初中学历怎么提升(初中生怎么提升学历)

华民初中学历怎么提升(初中生怎么提升学历) 今日高考,高考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40多年来,高考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在《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中,受访的社会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高考,40多年来,高考如何改变了这些社会学家的人生,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社会?分享5位社会学家关于高考的口述实录,从细节里感触高考和它的社会效应。《重建中国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周晓虹 主编李强: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高考一废,这件事对学生影响太大了,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学生,也没有人喜爱考试,四中当年的顺口溜∶\”考考考

华民初中学历怎么提升(初中生怎么提升学历)

今日**,**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40多年来,**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中,受访的社会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40多年来,**如何改变了这些社会学家的人生,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社会?

分享5位社会学家关于**的口述实录,从细节里感触**和它的社会效应。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周晓虹 主编

**: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一废,这件事对学生影响太大了,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学生,也没有人喜爱考试,四中当年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我到四中以后,感觉是每天都在考试,其实学生都烦考试,因为它对人是一种约束。所以当宣布废除**并且废除一切考试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极为欢呼,天下从此没有考试了。

下乡不仅是劳动艰苦、生活艰苦,更苦恼的是没有书读,无法学习。20岁上下的年轻人,精力旺盛,最渴望获得知识。那时候读书很不容易,第一是你得能找得到书,带去的书很快就读完了。我们四中都是好学生,都对于读书有极大的渴望,找到好书后也要与大家分享阅读,同学们就轮流阅读。但是,一般一本书在你手里往往也就一两天时间,后面其他人马上就要把它拿走。这样就常常熬夜读书,白天干一天活,夜里又读一夜书。村里面停电是家常便饭,这样同学们都会自制一个小的煤油灯,在豆大的灯捻下阅读一夜,到第二天早上,鼻孔黑黑的,就是煤油灯熏的。读的书也是杂乱无章的,今天可能读一本《电工原理》,过几天读是《不朽的流浪汉》,再过几天可能就读《安娜•卡列尼娜》。

大概两年以前,我做过一期节目,就是**电视台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我在节目里讲的就是考大学的这段经历。我是1978年春季报名,夏季考试,秋季入学。当时,像我们这种年龄偏大的,有些学校不要,比如周孝正,他考的分数就很高,但好多学校不要他,所以他与四中很多同学上的是北京师范学院。所以我考****大学还是幸运的,因为****大学原来是一所干部学校,不太在乎年龄。我算是人大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当时还没有社会学,我进的是国际政治系(现在已经更名为国际关系学院)。

我在农村总共九年时间,算是比较长的。那时候,参军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但是,那时候我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人举目无亲,上哪去找关系去啊?所以**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的本质意义就是不凭关系,而是凭知识,凭本事!

边燕杰:那些抽象的哲学教条

与**现实距离太遥远了

1977年恢复**。全国开始报考时,我已被县**系统作为重点培养入**和未来提拔的对象,加上没有高中学历,我有些犹豫是否报考大学。我的直接领导、二库办公室主任主动帮我报了名,他对我说:“你年纪这么小,上大学比在这里有前途,我给你报上了。”办公室主任是农民出身,淳朴敦厚,是我报考大学的“贵人”。当时,在县**系统工作的选调知青都来自天津,为了保证毕业后能留在天津,绝大多数报考天津中专技校;而我当时的心理是报知名大学,考不上就留在静海县,所以我就报了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后来第一志愿被南开大学哲学系录取。

下乡经历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了解了**农村的基层生活现实,所以本科第一年读了哲学之后觉得不解渴,因为那些抽象的哲学教条与**现实距离太遥远了。大二第一学期,1979年初的一天,我在图书馆文参室偶读陈达先生著的《人口问题》,平生第一次知道了“社会学”这个词,原是一个学科,1952年后被取消,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陈达先生的《人口问题》打开了边燕杰认识社会学的大门▼

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和硕士班可以说是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起点。费孝通先生、林南先生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为**社会学重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他们创建了社会学学科的“五脏六腑”,邀请诸多国外学者来讲学,后来又送一大批学生去美国留学,精心培养青年社会学家。他们都是本学科开创性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而我们南开班学员则是无比幸运的受益者和肩负使命的传承者。

彭华民: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刹那间

那段时间民间一直在传要恢复**。我一直想着要上大学读书,特别期盼这个消息的到来。1977 年 10 月 21号,媒体公布了恢复**的消息。我在校对组校对即将付印的报纸,是\”最早\”看到这条**的人。当年12月份就考试了,我得赶紧复习。父亲来信说不能影响工作,所以我一直都是边工作边复习。晚上上班,白天复习,脑袋昏昏沉沉的,效果也不好。理工科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怎么复习也复习不完。我就想,干脆考文科吧。老师反对,父母也坚决反对。经历过多年政治运动的父亲觉得学文科有很大风险,写信跟我说\”文科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岁月匆匆,我用了一生才理解了这个\”难\”字。

1977 年12 月 10—11 日我走进成都26 中考场,和十年没有参加**的 570 万考生一起参加**。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语文考试最后一道题是默写**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当时一看这个,我就想太好了。因\”**\”中备战备荒,父母把我送回山西临汾老家,在泊庄小学学习,半年中我把**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还有政治、数学、历史、地理,这些我感觉都不错,就很顺利地考完了。

1978 年初的一天,我们办公室的钱伯伯在楼下叫我∶\”华民,华民,有你的信。\”录取通知书到的时候,我因为上夜班还在报社集体宿舍的楼上睡觉呢。我是《川报》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那年有千军万**考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才知道全国录取率仅仅为 4.7%。不过刚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想去,因为录取的是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多年的政治运动让人筋疲力尽,人人自危,我不想沾政治。后来上了大学以后我才知道我为什么去了这个系。那年川大招生老师在看考生档案时,一看我数学考得那么好,觉得学经济的要数学好,就把我档案抓在手里。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刹那间,有一个人轻轻一拨,就把你拨到一条你没有想到的道上了。

李培林:特别想读书,要把英语学好了

1974年, 当上消防兵的李培林

我1972年就从山东师大附中高中毕业了。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很早就毕业了,留下也没事干,父母怕我在社会上没人管学坏了。之前父亲当校长,我和知识界的这些人物就比较早地有联系,教授接触得很多。我们家邻居就是师大的图书馆馆长,那时候书都不对外开放,很多书被禁,但他是馆长,我就偷偷跟他借,他也网开一面,算是拯救青少年。每周换一大摞书,所以那一年我读了很多书。

**现在看来是当时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1977年,停止**后积累了十年的考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570万考生只录取了27.8万人,考上的走的是一条路,没考上的走的是另一条路,“77级”“78级”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我和我姐姐、哥哥同时考上大学,我姐姐是“老高三”的,但那时候刚生了孩子,我们家本来不想让她上,她自己非要报,也考上了。我俩报的都是山大文科,学校说你俩不能在一个系,给两个系选,一个经济系,一个哲学系。我爸爸就说,好像没听说过有什么女哲学家,女的算算账还可以(笑)。那时候哲学比经济学要火,《哲学研究》一篇文章了不得,全国**都知道了。

当时大家确实都觉得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整个1977级、1978级的学习气氛很好,大家从来没想过玩,下棋、打牌几乎都没有!我们一直学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周末也不休息,大家还是很拼的。我那时候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但大学四年几乎一半精力放在学英语上了。大学期间,我们都有个小本本记英语单词,每天给自己规定必须记住多少个单词,忘了再重复记,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当时自学的水平已经比学校的要求高很多,大学四年级就开始看英语**了。那时候就有个念头,觉得特别想读书,要把英语学好了,要考研究生,要出国去读。

张乐天:分数出来以后,整个世界就变了

1978年**我参加了,我一直说自己运气比较好,因为我选择了唯一的最合适我的那一年去考大学。如果1977年我考了,我进不了复旦的,第一加1977年**需要大队证明,第三还是讲家庭成分。而1979年,也许我也不能考了,因为我的年龄放在这里,还有我结婚了。1978年是第一届全国统考,也是最宽松的一年,什么都不要,报名就能考。

从决定报名到开始考试,我只有两三个月的备考时间,毕竟有十年没有正式复习那些东西,严格地说我才读了高一,要背那么多东西,考六门课,而且我爱人刚刚怀孕,我还做着**复习班的老师,但那个时候我脑子很好,稍微读两遍就记住了。

考试的时候非常有戏剧性,我是高复班的老师,我们班四十几个人,就坐在我旁边一起考试。结果,我考了海宁第一名。**成了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分数出来以后,整个世界就变了。全国第一次统考,我是海宁第一名,425 分,第二名是我们教育局局长的儿子,比我低很多,409 分。我去体检的时候,大家都说考得好,县里面招生办专门找我,说我可以填任一所大学。

我小编综合来说了一下我考得那么好的原因,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发挥潜力的一种方式就是充分意识到做这件事情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有几个因素让我认识到**对我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第一,**是我唯一可能离开农村创造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第二,当时大队不让我走,像我这种脾气有点倔的人,就想偏偏考给他们看。越把事情想明白,就越能够极大地调动潜力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是**后我得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经验。

农村十年下来,原先觉得一辈子肯定就做农民了,没想到竟然会离开,还一下子到了复旦,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1977 级、1978 级有一批像我这样的人,特别地感受到命运的变化,而这种命运变化是**带来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个机会特别不容易,所以读书特别认真。

文图整理自《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部分摘录于微信公号:学海编舟记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通过访谈自**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政等人,探索了**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主题。在**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书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忠实记录,将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文字资料丰富,还在于集中了编者苦心收集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社会学重建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费孝通在调查现场


1981年,著名社会学家布劳教授、林南教授与苏驼等老师及社会学专业班学员合影


边燕杰和林南在教学现场


1995年夏,周晓虹在北京“浙江村”做田野调查


2000年,**社会学年会中南开班同学合影


【目录】

总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辑

金耀基:探索现代**的伟大转型

李沛良:**社会学的重建与“两岸三地”的交流

林 南: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杨中芳:做华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的推手

叶启政:在理论的原野上仗剑天涯

第二辑(上)

包智明:像费老那样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邴 正:欲观世变,文化如鉴

蔡 禾:**转型时期的**社会

关信平:用学术观照民生,以实务关怀社会

胡 荣:与国际接轨,打造社会学学科规范

雷 洪:社会学是我的一种信仰

李路路:在哲学的“助力”下审视社会

李培林:关注转型和发展中的**社会

李 强: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李友梅:不断从实求知,推进**社会学话语建设

刘林平:出入会场,不如进入工厂

刘少杰:寻求经验研究与理论概括的综合

刘世定:所谓学问:历经变迁而诚心不改

马 戎:**的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一起努力

彭华民:**社会学重建的宏观叙事与个人体验

第二辑(下)

邱泽奇:鸿蒙借手,织茧砌墙

沙莲香:探索**民族性的变迁轨迹

沈 原:转型社会的学术叩问

宋林飞:做经世致用之学问

苏国勋:学问即生活

苏 驼:我与**社会学:大时代赐予的缘分

王思斌:开拓**社会工作的大漠荒原

谢立中:追寻当代**人的社会理论

谢寿光:一个学术出版人亲历和见证的**社会学重建

翟学伟:从**文化中寻找普遍性

张 静: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张乐天:旦复旦兮,扎根真实的**

张文宏:我与社会学:志趣引领的人生

周晓虹:邂逅时代,或如何寻找我们的志业

周 怡:我与社会学的不期而遇

第三辑

边燕杰:挖掘本土知识,创新科学理论

谢 宇:格物致知,观世穷理

赵鼎新:在动荡的时代中锚定历史

周 敏:从唐人街开启的**研究生涯

周雪光:本土与国际间的“越界旅行”

后记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周晓虹 主编

著名社会学学者周晓虹全新力作

深入个体的鲜活历史和深邃感悟

40年40人,详尽的访谈,温婉的口述,探索40名著名华人社会学家的心路历程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的同呼吸共命运

展现社会学家如何亲历并思考波澜壮阔的时代及其与个人际遇的交织关联

华民初中学历怎么提升(初中生怎么提升学历)

今日**,**是改革开放以来**人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40多年来,**如何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中,受访的社会学家们都不约而同地谈到了**,40多年来,**如何改变了这些社会学家的人生,又如何影响了我们的社会?

分享5位社会学家关于**的口述实录,从细节里感触**和它的社会效应。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周晓虹 主编

**: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一废,这件事对学生影响太大了,因为就算是最好的学生,也没有人喜爱考试,四中当年的顺口溜∶\”考考考,老师法宝;分分分,学生命根。\”我到四中以后,感觉是每天都在考试,其实学生都烦考试,因为它对人是一种约束。所以当宣布废除**并且废除一切考试的时候,我们这些孩子们就极为欢呼,天下从此没有考试了。

下乡不仅是劳动艰苦、生活艰苦,更苦恼的是没有书读,无法学习。20岁上下的年轻人,精力旺盛,最渴望获得知识。那时候读书很不容易,第一是你得能找得到书,带去的书很快就读完了。我们四中都是好学生,都对于读书有极大的渴望,找到好书后也要与大家分享阅读,同学们就轮流阅读。但是,一般一本书在你手里往往也就一两天时间,后面其他人马上就要把它拿走。这样就常常熬夜读书,白天干一天活,夜里又读一夜书。村里面停电是家常便饭,这样同学们都会自制一个小的煤油灯,在豆大的灯捻下阅读一夜,到第二天早上,鼻孔黑黑的,就是煤油灯熏的。读的书也是杂乱无章的,今天可能读一本《电工原理》,过几天读是《不朽的流浪汉》,再过几天可能就读《安娜•卡列尼娜》。

大概两年以前,我做过一期节目,就是**电视台撒贝宁主持的《开讲啦》,我在节目里讲的就是考大学的这段经历。我是1978年春季报名,夏季考试,秋季入学。当时,像我们这种年龄偏大的,有些学校不要,比如周孝正,他考的分数就很高,但好多学校不要他,所以他与四中很多同学上的是北京师范学院。所以我考****大学还是幸运的,因为****大学原来是一所干部学校,不太在乎年龄。我算是人大复校后的第一届学生,当时还没有社会学,我进的是国际政治系(现在已经更名为国际关系学院)。

我在农村总共九年时间,算是比较长的。那时候,参军是年轻人最好的出路。但是,那时候我什么关系也没有,一个人举目无亲,上哪去找关系去啊?所以**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特别重要,因为**的本质意义就是不凭关系,而是凭知识,凭本事!

边燕杰:那些抽象的哲学教条

与**现实距离太遥远了

1977年恢复**。全国开始报考时,我已被县**系统作为重点培养入**和未来提拔的对象,加上没有高中学历,我有些犹豫是否报考大学。我的直接领导、二库办公室主任主动帮我报了名,他对我说:“你年纪这么小,上大学比在这里有前途,我给你报上了。”办公室主任是农民出身,淳朴敦厚,是我报考大学的“贵人”。当时,在县**系统工作的选调知青都来自天津,为了保证毕业后能留在天津,绝大多数报考天津中专技校;而我当时的心理是报知名大学,考不上就留在静海县,所以我就报了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专业,后来第一志愿被南开大学哲学系录取。

下乡经历对我最重要的影响就是了解了**农村的基层生活现实,所以本科第一年读了哲学之后觉得不解渴,因为那些抽象的哲学教条与**现实距离太遥远了。大二第一学期,1979年初的一天,我在图书馆文参室偶读陈达先生著的《人口问题》,平生第一次知道了“社会学”这个词,原是一个学科,1952年后被取消,引发了我的好奇心。

陈达先生的《人口问题》打开了边燕杰认识社会学的大门▼

南开社会学专业班和硕士班可以说是社会学恢复重建的起点。费孝通先生、林南先生等老一辈社会学家为**社会学重建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是他们创建了社会学学科的“五脏六腑”,邀请诸多国外学者来讲学,后来又送一大批学生去美国留学,精心培养青年社会学家。他们都是本学科开创性的建设者和引领者,而我们南开班学员则是无比幸运的受益者和肩负使命的传承者。

彭华民: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刹那间

那段时间民间一直在传要恢复**。我一直想着要上大学读书,特别期盼这个消息的到来。1977 年 10 月 21号,媒体公布了恢复**的消息。我在校对组校对即将付印的报纸,是\”最早\”看到这条**的人。当年12月份就考试了,我得赶紧复习。父亲来信说不能影响工作,所以我一直都是边工作边复习。晚上上班,白天复习,脑袋昏昏沉沉的,效果也不好。理工科的东西太多了,到后来怎么复习也复习不完。我就想,干脆考文科吧。老师反对,父母也坚决反对。经历过多年政治运动的父亲觉得学文科有很大风险,写信跟我说\”文科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岁月匆匆,我用了一生才理解了这个\”难\”字。

1977 年12 月 10—11 日我走进成都26 中考场,和十年没有参加**的 570 万考生一起参加**。第一天上午考政治,下午文科考史地,理科考理化,第二天上午考数学,下午考语文。语文考试最后一道题是默写**诗词《蝶恋花·答李淑一》,\”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当时一看这个,我就想太好了。因\”**\”中备战备荒,父母把我送回山西临汾老家,在泊庄小学学习,半年中我把**诗词背得滚瓜烂熟。还有政治、数学、历史、地理,这些我感觉都不错,就很顺利地考完了。

1978 年初的一天,我们办公室的钱伯伯在楼下叫我∶\”华民,华民,有你的信。\”录取通知书到的时候,我因为上夜班还在报社集体宿舍的楼上睡觉呢。我是《川报》第一批收到录取通知书的考生,那年有千军万**考生想改变自己的命运,后来才知道全国录取率仅仅为 4.7%。不过刚拿到通知书的时候我并不是很想去,因为录取的是四川大学政治经济学系。多年的政治运动让人筋疲力尽,人人自危,我不想沾政治。后来上了大学以后我才知道我为什么去了这个系。那年川大招生老师在看考生档案时,一看我数学考得那么好,觉得学经济的要数学好,就把我档案抓在手里。人的命运就在那一刹那间,有一个人轻轻一拨,就把你拨到一条你没有想到的道上了。

李培林:特别想读书,要把英语学好了

1974年, 当上消防兵的李培林

我1972年就从山东师大附中高中毕业了。那时候初中两年、高中两年,我很早就毕业了,留下也没事干,父母怕我在社会上没人管学坏了。之前父亲当校长,我和知识界的这些人物就比较早地有联系,教授接触得很多。我们家邻居就是师大的图书馆馆长,那时候书都不对外开放,很多书被禁,但他是馆长,我就偷偷跟他借,他也网开一面,算是拯救青少年。每周换一大摞书,所以那一年我读了很多书。

**现在看来是当时改变命运最好的出路。1977年,停止**后积累了十年的考生,在同一个平台上竞争,570万考生只录取了27.8万人,考上的走的是一条路,没考上的走的是另一条路,“77级”“78级”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我和我姐姐、哥哥同时考上大学,我姐姐是“老高三”的,但那时候刚生了孩子,我们家本来不想让她上,她自己非要报,也考上了。我俩报的都是山大文科,学校说你俩不能在一个系,给两个系选,一个经济系,一个哲学系。我爸爸就说,好像没听说过有什么女哲学家,女的算算账还可以(笑)。那时候哲学比经济学要火,《哲学研究》一篇文章了不得,全国**都知道了。

当时大家确实都觉得上学的机会来之不易,整个1977级、1978级的学习气氛很好,大家从来没想过玩,下棋、打牌几乎都没有!我们一直学到晚上十点、十一点,周末也不休息,大家还是很拼的。我那时候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但大学四年几乎一半精力放在学英语上了。大学期间,我们都有个小本本记英语单词,每天给自己规定必须记住多少个单词,忘了再重复记,下了很大的功夫。我当时自学的水平已经比学校的要求高很多,大学四年级就开始看英语**了。那时候就有个念头,觉得特别想读书,要把英语学好了,要考研究生,要出国去读。

张乐天:分数出来以后,整个世界就变了

1978年**我参加了,我一直说自己运气比较好,因为我选择了唯一的最合适我的那一年去考大学。如果1977年我考了,我进不了复旦的,第一加1977年**需要大队证明,第三还是讲家庭成分。而1979年,也许我也不能考了,因为我的年龄放在这里,还有我结婚了。1978年是第一届全国统考,也是最宽松的一年,什么都不要,报名就能考。

从决定报名到开始考试,我只有两三个月的备考时间,毕竟有十年没有正式复习那些东西,严格地说我才读了高一,要背那么多东西,考六门课,而且我爱人刚刚怀孕,我还做着**复习班的老师,但那个时候我脑子很好,稍微读两遍就记住了。

考试的时候非常有戏剧性,我是高复班的老师,我们班四十几个人,就坐在我旁边一起考试。结果,我考了海宁第一名。**成了我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分数出来以后,整个世界就变了。全国第一次统考,我是海宁第一名,425 分,第二名是我们教育局局长的儿子,比我低很多,409 分。我去体检的时候,大家都说考得好,县里面招生办专门找我,说我可以填任一所大学。

我小编综合来说了一下我考得那么好的原因,人的潜力是非常大的,发挥潜力的一种方式就是充分意识到做这件事情对自己生命的意义。**的时候,有几个因素让我认识到**对我具有如此重大的意义∶第一,**是我唯一可能离开农村创造另外一种生活的方式;第二,当时大队不让我走,像我这种脾气有点倔的人,就想偏偏考给他们看。越把事情想明白,就越能够极大地调动潜力把这件事情做到最好,这是**后我得到的一个非常大的经验。

农村十年下来,原先觉得一辈子肯定就做农民了,没想到竟然会离开,还一下子到了复旦,整个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也许1977 级、1978 级有一批像我这样的人,特别地感受到命运的变化,而这种命运变化是**带来的,是改革开放带来的,这个机会特别不容易,所以读书特别认真。

文图整理自《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部分摘录于微信公号:学海编舟记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通过访谈自**社会学恢复与重建以来成长起来的40位华人社会学家——例如苏国勋、周晓虹、边燕杰、赵鼎新、周雪光、林南、谢宇、叶启政等人,探索了**社会学40年来的重建之路、本土化方向、对**社会变迁及改革开放的认识等主题。在**社会学恢复与重建40周年之际,本书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及整个社会科学快速发展、整体提高的忠实记录,将对**社会学的学科建设、年轻一代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大众对社会学的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

本书的难得之处不仅在于文字资料丰富,还在于集中了编者苦心收集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记录了**社会学重建历程中的关键节点:

费孝通在调查现场


1981年,著名社会学家布劳教授、林南教授与苏驼等老师及社会学专业班学员合影


边燕杰和林南在教学现场


1995年夏,周晓虹在北京“浙江村”做田野调查


2000年,**社会学年会中南开班同学合影


【目录】

总序: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第一辑

金耀基:探索现代**的伟大转型

李沛良:**社会学的重建与“两岸三地”的交流

林 南:立德立言,无问西东

杨中芳:做华人本土社会心理学的推手

叶启政:在理论的原野上仗剑天涯

第二辑(上)

包智明:像费老那样推动社会学的学科建设

邴 正:欲观世变,文化如鉴

蔡 禾:**转型时期的**社会

关信平:用学术观照民生,以实务关怀社会

胡 荣:与国际接轨,打造社会学学科规范

雷 洪:社会学是我的一种信仰

李路路:在哲学的“助力”下审视社会

李培林:关注转型和发展中的**社会

李 强:天下第一等的好事还是读书

李友梅:不断从实求知,推进**社会学话语建设

刘林平:出入会场,不如进入工厂

刘少杰:寻求经验研究与理论概括的综合

刘世定:所谓学问:历经变迁而诚心不改

马 戎:**的民族团结,需要各民族一起努力

彭华民:**社会学重建的宏观叙事与个人体验

第二辑(下)

邱泽奇:鸿蒙借手,织茧砌墙

沙莲香:探索**民族性的变迁轨迹

沈 原:转型社会的学术叩问

宋林飞:做经世致用之学问

苏国勋:学问即生活

苏 驼:我与**社会学:大时代赐予的缘分

王思斌:开拓**社会工作的大漠荒原

谢立中:追寻当代**人的社会理论

谢寿光:一个学术出版人亲历和见证的**社会学重建

翟学伟:从**文化中寻找普遍性

张 静:学术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张乐天:旦复旦兮,扎根真实的**

张文宏:我与社会学:志趣引领的人生

周晓虹:邂逅时代,或如何寻找我们的志业

周 怡:我与社会学的不期而遇

第三辑

边燕杰:挖掘本土知识,创新科学理论

谢 宇:格物致知,观世穷理

赵鼎新:在动荡的时代中锚定历史

周 敏:从唐人街开启的**研究生涯

周雪光:本土与国际间的“越界旅行”

后记

《重建**社会学:40位社会学家口述实录(1979—2019)》

周晓虹 主编

著名社会学学者周晓虹全新力作

深入个体的鲜活历史和深邃感悟

40年40人,详尽的访谈,温婉的口述,探索40名著名华人社会学家的心路历程

感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与**社会变迁的同呼吸共命运

展现社会学家如何亲历并思考波澜壮阔的时代及其与个人际遇的交织关联

统招专升本 免费一对一报考指导、院校选择、专业规划,赠送全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专业老师为您指导统招专升本 帮您规划如何报名、选择院校、专业规划、保证100%拿证,现在预约即可获赠一整套专升本考试资料
请在浏览器中启用 JavaScript 来完成此表单。
填写您当前所在的省份

原创文章,作者:障儿,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mingpinfang.com/11594.html